一起来关注我们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时代大势,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任务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突破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近年来,河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统筹推进“十大建设”,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五链耦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全省发展动能之变、结构之变和质量之变,走出了一条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必答卷”
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是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生产要素和新型生产关系为基础、以新产业新动能为支撑的先进生产力体系,代表着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发展转变的方向。当前,河南正处于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的冲刺决胜期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攻坚突破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是河南实现“两个确保”目标的“必答卷”。
这是河南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要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不断涌现、逐步成熟与快速应用,不仅使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技术路线、组织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还将对人类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性重构产生重要影响,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涉及技术的突破和创新,还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模式的转型,进而能够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河南作为内陆省份,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有利位置,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持续强化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升河南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为河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这是河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高度发达的现代生产力。基于此,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对传统生产力进行整体性升级,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以往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发展方式,更加突出颠覆性创新科技的广泛应用、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摆脱传统增长路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遵循和明确抓手。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高质量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困境。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进步引领要素创新性配置,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河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这是河南破解发展难题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必然选择。当前,受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长短期矛盾交织的影响,河南在新旧动能转换进展、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价值链韧性提升等方面仍面临困难和问题。分析原因,主要症结在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创新实力不强、带动能力不足,同时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仍然偏小,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缺乏新的强劲动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科技创新,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等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推动新动能形成优势、占据主体、成为支撑,实现经济整体质量的明显提升。
2024年10月16日,河南郑州,第12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博览会上,机器人、无人机、自动驾驶系统等产品“科技范儿”十足。图为参展人员演示搭载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机器狗。中新社记者 韩章云 摄
二、河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做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重大的时代命题,作为经济大省,河南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谋划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并将之作为“十大战略”之首,通过强化创新引领、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优化人才环境、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等措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河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一)坚持创新引领,探索“全方位”创新资源统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要求。近年来,河南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战略布局,探索“全方位”创新资源统筹,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一是高位谋划强势推动。成立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任双组长的科技创新委员会,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谋划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谋划建设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和中原农谷,构建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 ;培育壮大“7+28+N”产业链群,新型材料、先进装备、现代食品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等15条千亿级产业链加快形成;锚定制造业重点领域和重大战略需求,重塑省实验室体系,批复建设嵩山、神农、龙门、墨子等20家省实验室;先后引进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在中原科技城设立郑州研究院等,2023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中,河南获奖15项,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二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省人大制定《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政策、资金、人才、土地、场所等方面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发展,建立创新平台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创新驱动表彰奖励制度及科技成果评价激励和免责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立法保障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若干财政政策措施》,采用“基础 + 增量”的补助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整体迁入河南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据企业销售收入规模给予奖补等。三是设立专项资金强化投入。省委省政府明确将财政科技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重点保障范围,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设立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风投创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创新创业发展基金等,用于培育、扶持和激励技术创新。2023年度河南全省财政科技支出463.8亿元、同比增长13.3%,高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9.4个百分点;全省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研发经费投入接近1200亿元。
(二)坚持企业主体,开展“多层次”科创森林培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近年来,河南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全流程全要素服务,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聚力培育科创企业森林。一是聚焦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制定《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和《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支持办法(试行)》,以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建立“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三年来,河南共培育创新龙头企业116家、“瞪羚企业”45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3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4家,形成了逐级提升、特色鲜明、梯度发展的企业培育体系。二是聚焦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开展“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专项行动”,引导规上工业企业向有研发机构、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产学研活动的“四有”企业迈进,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并动员全省高校、院所投身研发全覆盖工作,推动全省353家高校(院所)向企业提供研发资源、140家高校(院所)向社会公开发布科研成果;开发启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对接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发供需动态收集、快速对接、精准匹配服务机制,引导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2023年新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2家,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三是聚焦龙头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建立创新龙头企业项目库,引导入库企业对标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创新型企业,加快晋档升级,支持具有一定基础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晋级为“独角兽企业”和成为行业创新领导者 ;支持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国家重大创新专项等。
(三)坚持第一资源,打造“立体化”人才引育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近年来,河南坚持把加强人才队伍特别是产业人才建设作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以事业引才、平台聚才、环境留才。一是完善政策引才。先后出台《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工作方案》《关于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省的若干举措》《关于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对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作出全方位部署;在具体实施层面,制定“1+20”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以中原英才计划为牵引,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行动、领军人才集聚行动等“八大行动”,涵盖研究经费、住房保障、医疗保障、配偶安置、子女上学等人才“引育用”全链条;制定招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办法,对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最高给予3000万元支持。二是依托产业聚才。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重大工程”、人才“精准引培”工程,紧扣产业升级需要,聚焦“三区一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规划实施和战略平台建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发达国家院士等顶尖人才,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国家重大科技成果第一完成人等高端人才,拥有关键核心技术、能够带动产业转型的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建立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定期发布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才目录,做到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三是强化服务留才。开展“一站式”服务,在省、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人才服务窗口,在省政务服务网站、“豫事办”APP 上设立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简化人事关系、社保医疗、住房安居、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工商注册、创业扶持等方面办理程序 ;建立招才引智“绿色通道”机制,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开辟引才“绿色通道”,对编制使用、人员调动、岗位聘用、 工资社保、博士后进站等业务实行“一站通办”“一网通办”;强化对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入学和医疗保障工作服务,加快推进省市人才公寓建设,明确建设标准、强化统一运营等。目前,仅郑州市就建设人才公寓17.2万套(间)、完成配租2.7万套(间)。
(四)坚持数智赋能,壮大“多业态”数字经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近年来,河南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全面提升数治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一是聚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通信网络设施、算力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加快构建泛在智联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打牢夯实数字底座;以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建设为引领,深度融入“东数西算”,打造算力高地;研究制定全省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航空港区智算中心建设,初步建成以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电信“一城一池”边缘计算中心、存算一体数据中心为核心的算力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推进千兆网络示范省建设,截至2023年,全省14个省辖市成功创建千兆城市,数量位居全国第3位;持续推进中国移动网络云华中大区郑州节点、中国联通5G 核心网中部大区中心建设,总带宽达到3600G。二是聚焦数字核心产业培育。一体推进补芯、引屏、固网、强端,以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计算产业、半导体等为重点,推动旭阳光电十代高端显示盖板玻璃、精泰智能终端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投产见效,提升电子特气、靶材、机构件等配套水平,打造了北斗车载终端、智慧康养终端等一大批新型终端产品,2023年河南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达到5700亿元,手机产量达到1.45亿部;加快培育重点企业,推进招引重点项目落地实施等,加速产业集聚,打造各具特色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如洛阳中硅高科(多晶硅和电子特气)、麦斯克(单晶硅片)、昊华气体(电子特气)等均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半导体材料企业。三是聚合数字技术呈现。实施智能制造引领、工业互联网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培育等工程,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构建农业物联网、发展精准种植和养殖、推广农产品数字营销等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以建设智慧物流、发展电子商务、深化智慧金融、打造智慧文旅等为重点,深度探索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目前,河南已累计建设综合性平台1个,细分行业和特定领域和产业集群平台47个、接入设备产品707万台次;建成一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等物联网示范基地,初步建立了省农产品(种植业)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培育了以中钢网为代表的B2B 电子商务平台、以 UU 跑腿为代表的生活服务共享平台等一批平台经济企业,建成龙门石窟全国首个智慧旅游景区等。
2024年11月7日,2024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在河南郑州举行。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大会“种业创新引领成果展”上,多家农业院校、科研机构、育种企业等携粮食、畜禽、蔬菜、花果等种业新成果亮相,展示农业“芯”成就。图为外国农业研究人员观摩展出的蔬菜等。中新社记者 韩章云 摄
(五)坚持换道领跑,构建“互补性”产业现代体系
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近年来,河南以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筑强基本盘,以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开辟新赛道,以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抢占制高点,构建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互补性”现代产业体系,突出换道领跑,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一是高位嫁接推动传统产业提质。立足现有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推动“三个一批”项目建设助力传统材料、装备、汽车、食品、轻纺五大传统产业高位嫁接、转型升级和提质发展,实现了传统产业优势再造。在基础材料延链方面,推动钢铁、有色、化工加快向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合金材料、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转型,重点发展高品质特殊钢、碳基煤基精细化工和高端石化等;在装备智能化转型方面,巩固提升电气装备、农机装备、矿山机械、盾构装备和起重机械等五大领域优势,推动大型化、智能化、服务化、国际化转型,打造“大国重器”;在汽车产业智能网联方面,发挥客车整车企业优势,积极引进乘用车生产企业,发展高品质汽车零部件,支持企业开发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在食品轻纺高端化方面,培育出一大批知名企业和品牌,推动纺织服装产业从原材料供应、纺纱织造、印染整理到服装加工、品牌销售形成完整闭环,成为河南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优势的战略支撑产业。二是抢滩占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推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郑州新一代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服务、许昌节能环保、平顶山新型功能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十个新兴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三是选准谋实未来产业新赛道。把发展未来产业作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突出高端要素集聚,围绕“无中生有”“有中育新”“优中培精”三大路径,聚焦量子信息、氢能与新型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六大重点领域,谋划和布局未来产业。在“无中生有”方面,聚焦生物医药、生命健康服务、生物制造等领域,打造了华兰生物、安图生物、普莱柯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周口郸城、濮阳南乐等生物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聚焦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纳米材料,石墨烯储能器件、功能涂料、改性橡胶等石墨烯特种功能材料,3D打印专用的各类金属粉末、陶瓷粉末等增材制造材料,超导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等先进复合材料和高熵合金、液态金属等先进合金,加快布局潜力型未来产业 ;在“有中育新”方面,谋划发展智能图像、智能语音、家居平台、医疗辅助诊断等类脑智能产业,加强与国内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超前谋划发展第六代通信、碳基芯片、空天信息、虚拟(增强)现实等细分领域,依托区块链、卫星及北斗导航产业基础,率先在全国建成覆盖全省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形成领先国内的北斗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集群。在“优中培精”方面,立足具有一定基础、能够抢抓机遇率先布局的量子科学和氢能及储能领域,培育了一批初步具备国际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三、河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启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也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河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尝试探索,为本区域高质量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积累了一些经验,下一步将继续坚持和完善。
(一)抓紧抓牢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河南的实践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重中之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是强化科技创新规划布局。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规划,优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综合性的创新生态系统,强化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多方面协同合作,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动力作用;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二是抓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部署,发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在创新生态发展中的黏合和牵引作用,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紧密链合,形成串联加关联式的复合创新系统;提高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加创新发展的内生性;发挥企业家在推进企业战略转型、建立企业内生化创新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大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将经费投入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建立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扩大政府研发投入规模,确保来源于政府资金的R&D经费比例逐年提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并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建立科创类企业名录,完善科创金融体系,推动科创金融服务,壮大天使基金、“科创贷” 规模等,缓解企业研发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用好用活科创人才这个有力支撑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战略部署,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着力形成“惜才、聚才、用才、兴才”的良好局面。一是全心培育人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方式,构建适应不同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完善多元化、分类别、分层次的评价机制,以多维度评价精准勾画青年人才画像,选出拔尖创新人才。二是倾心引育人才。从地区和企业发展实际出发,从岗位人才缺口出发,汇总形成人才招引清单,使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既引进“高精尖”科技人才与牵引源头创新的拔尖人才,又引进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批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三是大胆使用青年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应急科技攻关中大胆使用青年人才,为人才“揭榜挂帅”提供舞台;以定量化的要求保证青年科技人才领衔承担科研项目的比例,给予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的机会;通过“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选派等形式,遴选拔尖创新人才到基层挂职服务,在一线“练兵场”锻炼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能力,最大限度激发拔尖创新人才的活力。
2024年10月10日,河南省洛阳市涧西英语学校举办了以“科技筑梦,强国有我”为主题的校园科技节活动,同学们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科技项目中进行比拼与展示,探索科学奥秘,感受科技的无限魅力和快乐,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在校园内营造鼓励创新、知识性趣味性互动的良好氛围。中新社发 黄政伟 摄
(三)做实做强现代产业这个主要载体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探索新的高价值应用场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实现“抢先起步”。一是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稳住传统产业才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一方面,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放大科技创新效应,促进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等发生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系统布局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传统产业优势领域锻长板、薄弱环节补短板。另一方面,加快绿色转型,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方式,推广应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大力推动绿色化、低碳化发展。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和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推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加强核心算法研究,并将其与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金融和医药等多领域结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开花;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建设,构建各具特色且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三是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是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先机的主要抓手。要把握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趋势,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科研条件的差异化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未来产业发展蓝图,畅通数字技术研发、转化、应用渠道,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利用我国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规模人才优势,围绕数字产业发展要求,强化技术攻关,依靠关键数字技术突破形成先进技术优势,引领、推动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四)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这个重要引擎
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战略部署,做强做优重大数字经济引擎。一是加速数字技术突破。数字技术是科技创新的重点,也是实现其他先进技术创新以及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基础。加强和优化数字技术突破与供给,聚焦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加大对中长期研发周期的支持,鼓励并保护原创性数字技术创新成果,利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推动重大研究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以超算中心与云计算资源平台建设为基础,推动大规模分布式存储和弹性计算等技术创新,优化算法矩阵,并运用算法模拟现实,实现生产生活的智能化和高效化。二是夯实数字产业化基础。聚焦数字产业化战略前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开展强链补链行动,推进车联网、人工智能等先导区建设,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数字产业集群;全力打造“新基建”供给链,合理布局5G、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提高新基建的区域覆盖范围,提升新基建单位产出效率。三是推进产业数字化提速。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拓展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充分发挥领军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协作,搭建开放平台,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
(五)调优调顺生产关系这个关键因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并作出全面部署。河南将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制度保障,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体制。一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二是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市场化配置,为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释放更多要素资源与市场发展空间;重点加强技术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发展技术要素市场,补齐技术要素短板,有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数据标准化、资产化和商品化体系建设。三是健全产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强化产业转型发展政策的系统性和集成性,避免简单把传统产业等同于夕阳产业或落后产业,清理对传统产业“一刀切”的各类限制性政策,鼓励引导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据新兴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复杂性、易变性特点,加强产业政策与创新政策、竞争政策、环境规制和区域发展战略等政策的协同,构建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形成各类政策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局面。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河南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发展规划、政策引导、规则制定等方面持续发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争先出彩,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强劲动力。
(来源: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24年第5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