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存世的书法真迹其实挺少的,纸本就更是凤毛麟角的了。李白的《上阳台帖》、贺知章的《孝经》、怀素的《自叙帖》等作品也都是单一作品存世,还有就是诗人杜牧的《张好好诗》了,杜牧的诗大部分人都读过,他的书法却少有人见过,原因在于存世书作稀少。也远不及欧颜柳以书法闻于世。
杜牧生于晚唐,字牧之,乃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名门,是杜佑之孙,为唐朝杰出的文学家与诗人。他的诗风明丽隽永,绝句尤受赞誉,被世人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这都是考试要考的,记笔记),文章《阿房宫赋》更是留传千古,成为必背常考的题目。
杜 牧 《张好好诗》卷
高清单字
都知道他诗写得好,那书法应该也不差吧,那就来看看他的唯一传世真迹《张好好诗》吧,此作以行书字体写就,笔势放纵,风格雄健,观其字应属于二王一脉为宗,从 “高、殊、云、前” 等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右军《圣教序》的影子,同时传承着六朝笔法,如 “水、牧、低、弦、吴” 等字,“中截丰实”,丰厚而古雅,尽显其精湛的控笔能力。
结字富有张力,笔画粗细对比鲜明,转折处颇多叉笔,整体上透露出一种豪迈的气质。重点是此作杜牧用麻纸书写的,就显得更为珍贵了。
在用笔上,笔画粗细对比强烈,提按动作夸张,瞬间完成动作转换,将质重沉厚与轻灵飘逸完美融合,从徐到疾的用笔变化,恰似情绪的起伏跌宕,给人以新奇而和谐的审美感受。
这就不得不提此诗背后的故事了,话说杜牧一次在沈传师的府上邂逅了年仅十三岁的张好好。当时的她,宛如春日里初绽的繁花,翠色的头饰恰似凤尾摇曳生姿,红润的脸颊仿若莲花含露娇羞,才情更是出众非凡,一颦一笑、一歌一舞皆动人心弦,杜牧的心弦也被她轻轻拨动,情愫暗生。
深深的触动了杜牧的心,两人心生情谊,本会是一段才子佳人的美话,可惜我命由天不由我,张好好虽有倾世容颜与才情,却身不由己,最终成为了沈述师的小妾,陷入了深宅大院的生活漩涡。可叹命运弄人,没过几年,她便被无情抛弃,流落到洛阳的街头,靠卖酒艰难维持生计,往昔的风光与宠爱皆如梦幻泡影般消逝。
在多年之后的洛阳街巷,杜牧与张好好再度重逢。曾经那个娇俏灵动的少女,如今已被岁月和苦难刻下了深深的痕迹,眼前的景象让杜牧痛心不已,往昔的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于是,他怀着满心的感慨与怜惜,挥笔写下了那首《张好好诗》。
诗中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将张好好青春年少时的明媚娇艳生动地重现;“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仿佛又让人们看到了当年她在华筵上惊艳四座的表演盛况。
害,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整首诗满溢着杜牧对张好好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字里行间也渗透着他对这纷繁社会、无常人生的深刻思索,其情感真挚充沛,语言清新清丽,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作,也让这段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随着那墨香千古流传。
《张好好诗》最先是被宋徽宗收藏于皇宫内院,他还亲自题跋并留下多枚印玺,此后历经元明时期几位著名收藏家之手,清代时被梁清标等名家珍藏。
在清朝末年被溥仪将其带出紫禁城,险些流落海外。最后还是张伯驹散尽家财,以巨资购回这件国宝,并最终将其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才使得我们今日能在故宫一睹其风采。看到这,很多人又不得不骂这个末代皇帝了,很多国宝都是因他带出宫而后流失的。
如今,《张好好诗》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价值连城,甚至被评价为“值一座小县城”。由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这件作品早已被列入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名单之中。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