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左耳失聪,计划善终

“我要坦白一个秘密,我左边的耳朵,聋了三年了。”

前段时间,现年51岁的罗振宇发布了2025跨年演讲预告片,这是他开片说的第一句话。

这种开场方式,似乎很不罗振宇。毕竟,这是一个以极度的精确和理性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人,他总是以时间和数字标记自己:

10年3652天每天早晨6:30,他会在微信公众号推送一条刚好60秒的音频,每条都是312个字;

20年每年12月31晚上8:30,4个小时的跨年演讲如期开始,如今已到10周年;

2024年跨年演讲,他宣布要开始一个叫《文明之旅》的历史节目,周期又是20年。

台前的罗振宇,似乎无所不知。

从《罗辑思维》,到跨年演讲,罗振宇总是按时出现在他应该出现的地方,旁征博引,抛出精心组织的名词、金句和观点,神情笃定——变幻莫测的世界好像真的在此刻得到了解释。

而在坦言耳聋的这一刻,数字和知识罕见地退场,罗振宇在像一个普通人那样,讲他自己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跨年演讲前三天,罗振宇得知因某些原因,观众无法入场。当时他并没有感受到太大的情绪波动,但左边的耳朵突然就听不见了。跨年演讲结束前,这件事他没有告诉任何人。

在视频中,他说:“理性当时告诉我不要慌、不能乱,但身体还是很诚实的,还是慌了、乱了。”

这几年,“理性”的罗振宇开始更多地在公众面前谈论疾病、衰老和死亡。

又是一年临近尾声的时刻,面对时间的流逝,可能每个人都会在某个瞬间感到自身的渺小。

我们,真的可以成为时间的朋友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3年出生在安徽芜湖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的罗振宇,是一个典型的“小镇做题家”。

他曾形容自己的少年时代像“爬狗洞”:高考是唯一有光亮的出口,能做的只是拼命往前爬,“爬出去就当人,爬不出去就做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振宇幼年(中)

知识改变命运,罗振宇深信不疑。

他曾经在高二暑假给自己布置一个任务:把历史、政治、地理的教科书各抄5遍。然后就真的做到了。

知识也确实改变了他的命运:罗振宇后来考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从本科一路念到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先是在北京师范大学当老师,后来又去央视做了很多知名栏目的制片人。

到这里,罗振宇捧上了很多人艳羡的“金饭碗”,可以说已经“逆袭”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振宇早年照片

但故事才刚刚开始。

小镇青年罗振宇,初来北京时非常没有安全感。

那天,他提着行李箱,川流的街道上高耸林立的大楼,让这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显得异常渺小。他看着大楼上的灯一盏一盏亮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在这个城市拥有自己的一盏灯。一瞬间,心中“充满了绝望”。

也许是这种“绝望”感驱使,罗振宇那时就对“效率”有极度的要求。辞去北师大的工作进央视时,他不允许自己以普通记者的身份从头开始,因为这比研究生毕业就进来的同学晚了三年。后来,央视组建《中国房地产报道》,问他能不能加入,他的要求是:进去就得当主编。

在央视的罗振宇,仍然非常努力。有段时间,《百家讲坛》的于丹骨折,他就每天去她家,背于丹上班;在《对话》栏目做制片人,经常要熬夜到凌晨四五点,压力太大的时候,罗振宇会拿本《古文观止》在办公室高声朗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回想起在央视的经历,他说自己好像又上了一次大学。“物质生活谈不上多自由,但是你突然获得了一个上帝之眼。”

但也就是在那时,他对金钱的渴望渐渐强烈。

诱发这种渴望的是一种“不公感”,他发现自己虽然异常努力地工作,但收入却根本比不上台前露脸的主持人。

那时的他已经清晰地感受到,个人的影响力正在超越平台。如果要转型,他一定会转到台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他已经开始想方设法在节目里寻找“露脸”的方式,但真正让他开始创业之路的契机,却是一个“不得不”的选择:

2007年,34岁的罗振宇因为得罪了领导,被迫离开了央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振宇离开央视后的那几年,中国的传媒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不到一年就获得了超过5000万注册用户;2012年,微信公众号上线,内容创作者迎来前所未有的风口;同年,中国视频行业两大平台优酷、土豆正式合并,几乎占据了当时网络视频市场的半壁江山。

也是在这几年,罗振宇开始做自己的节目。在中关村的一个咖啡馆,罗振宇跟两个同事,用5万块钱买来的设备录了自己的第一期视频。

后来,这档叫做《罗辑思维》的系列长视频成为优酷的现象级节目,人们记住了这个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中年男人。大批用户涌入罗辑思维公众号,罗振宇的公司获得了数亿元的市场估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振宇在《罗辑思维》

再后来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罗振宇推出的知识服务app“得到”成为知识付费行业的领军产品,每年一度的跨年演讲,也成为现象级事件。

在四十岁前后的这个人生当口,罗振宇获得了主流意义上的成功,也迈入了一个充满刺激和挑战的商业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识在罗振宇人生的不同阶段,扮演过不同的角色:

少年时代,知识是他通向未来的唯一钥匙,是改变命运的天梯。

知识也曾一次次地点亮过他:他曾在威尔·杜兰特的笔下,看到晦涩的哲学概念突然变得生动可感,那种打开新世界的感觉让他狂喜;也曾在大学课堂上因为老师的一句“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谓真名士”,开始读《离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央视,知识是让他脱颖而出的记忆点。当时《对话》栏目主编蒋文倩说他“学富十车”,一个例子是:“女人生孩子,婴儿到了盆骨当中开几指就可以生了,他都能说。”当时他还没有女朋友。

创业之后,知识给罗振宇带来了一大批忠实的用户,成为明码标价的课程和跨年演讲数千元一张的现场门票。知识开始在商业世界获得真实的收益和反馈,罗振宇也成为知识领域的“买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业之初的罗振宇,曾经在公众面前明确宣告自己的“生意人”身份。

在《十三邀》节目中,罗振宇跟许知远对谈,他说自己“没有情怀,就是个买卖人”;提到papi酱广告拍卖,他说“有钱不挣,傻吗?”当被问到“你怎样看待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他说:“我不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言论,颠覆了很多人眼里的“读书人”形象,让不少人给罗振宇冠以“精致利己者”的标签。而几年之后,在跟许知远的又一次对谈上,他承认自己当时话说得过头了:

“那个时候刚刚创业,我当时说的所有的话,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给自己鼓劲。所以很多话说得很决绝,很过头,也不在乎外人的感受,这是我的问题。”

事实上,从读书人转化到生意人,最激烈的震荡发生在罗振宇自身。

创业之初,罗振宇的合伙人、妻子脱不花跟他说过一句话:

挣钱光荣。

罗振宇说这句话让他的世界发生了一次翻盘,因为“这句话在我的内心是长不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曾在《十三邀》上用一句话讲述这种转变的代价:

“你的神经系统被训练过来的那些习惯,都感觉到极度的不舒适。”

商人这个角色,无疑是适合罗振宇的。

他信奉效率,推崇理性,极度自律,也对商业世界充满好奇和野心。

金钱并非驱动罗振宇的唯一价值,商业的无限魅力也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作为一个“知识手艺人”,罗振宇讲述知识的热忱也是真实的。

创业之初,他曾说:“这是读书人值得干一辈子的事业。”

开始做《文明之旅》,他会想象,一个孩子从初中开始听这个节目,一直到35岁。“这个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形成时期都是我陪着他走过的,我一直想象这个伟大的场景。”

关于罗振宇和他在做的事,从来都不乏质疑之声。

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质疑是:贩卖焦虑。知识真的是可以售卖的吗?罗振宇的课程,除了让你看起来很渊博,真的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吗?

对于这些质疑,罗振宇无疑是在乎的。

他在很多采访中都会提到一篇名叫《罗振宇的骗局》的自媒体稿件。

他甚至把它写进了公司大事记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2017年,公司发展最顺利的一段时间。这篇文章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罗振宇在做的只是制造和贩卖焦虑,并不能真的治好当代人的“知识焦虑症”。

他曾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表达过,那篇文章一度让他非常委屈,甚至愤怒。

而现在,他说自己想明白了一件事,这些质疑只有一个原因:德不配位。自己和公司对社会的贡献,跟自己享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匹配。

他能做的只有接受这些声音,然后努力提高自己的贡献。

在前两年的一次采访中,彼时年近50的罗振宇说,现在自己最希望的身份是桃李满天下的老师,用自身现有的眼界和资源,去做一些帮助年轻人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振宇的视频号简介是:得到app创始人,一个死磕时间的胖子。

“死磕”有时体现在对细节的精准把握:

录“罗胖60秒”,字不能多不能少,有点磕巴或者表达不够简明都要重新录,有时一天要录四五十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跨年演讲,不仅演讲稿要打磨到最后一刻,身材和服饰也有要求。2016年到2020年,罗振宇减了大约30斤体重。2024跨年演讲,为了让身上的灰蓝色衬衫挺拔有型,罗振宇用到了胸贴、强力胶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振宇在2024跨年演讲

“死磕”还体现在他那些以十年为单位的“大愿”上:

罗胖60秒”10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20年,新发出的“文明之旅”,又是20年。

这其中,“罗胖60秒”10年如期完成,跨年演讲已经行程至半,文明之旅,刚刚开启。

他把这些事视为公司最重要的“信用资产”,在他看来,账上的钱是可以随时没有的,但这笔“信用资产”一旦建立,就没有人可以拿走。

它的价值在于,在漫长的、充满了变数的时间里,为用户提供一种不变的确定性。就像一家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想到它,你会心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时间的力量,也是时间的考验。因为提供确定性的人,本身也要面对各种不确定的挑战。

时间回到2021年12月31日,成都跨年演讲会场,12000个座位上空无一人,左耳刚刚失聪的罗振宇面对着空际的会场,唱起了京剧《空城计》:“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上8:30,罗振宇走上讲台中央,跨年演讲如期而至。

那天晚上,他讲了53个小故事,其中第一个,是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父亲,为了治疗自己孩子的罕见病,决定自己来研制药物的故事。

讲完这个故事,罗振宇谈起了这一年大家普遍的慌乱,他提到了自己多年前看到的一句电影台词:“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办法。”

世界总在变化,不可预料的事情会发生,困难会出现,人的肉身也是那样的脆弱,但在极端的不确定里,总也有一些东西是我们可以抓住的,比如这样一种务实但不轻易妥协的决心:“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十年为单位的“大愿”,看上去漫长而不可及,罗振宇却经常计划它们的“结束”时刻。在一次采访中,他把它们称作“预先宣告的‘死亡’”。“罗胖60秒”是,跨年演讲也是。

他甚至已经编好了61岁那年的日程表:那是跨年演讲第20年,最后一场演讲结束之后,他要走下讲台,开始自己的环球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要如此“自虐”?这是很多人对罗振宇的疑问。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罗振宇的“死磕”背后,其实是无法逃避的对于死亡的焦虑。

《十三邀》里,许知远问他做这些事背后的动力是什么,他讲起童年一件小事:

父亲给了他一把枣,他开始觉得枣很多,吃得马马虎虎,等到发现枣只有一小半了,心情大不一样,甚至想把地上没吃干净的捡起来吃。

对生命流逝的焦虑也是如此,年过四十,人生已经走到中场,他要做一些让它变得有意义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0岁的罗振宇,努力依旧。

快过50岁当口的那两年,罗振宇做了植发、近视眼手术、老花眼手术、超声刀、热吉马。

但他清楚地知道,这些都无法改变时间会在他身上留下痕迹的事实。

在一次采访中,他说50岁这个阶段,只有一件事很重要:

盯着死亡去做事。

他提到了一个概念“终活”:像结束一场旅行那样,提前整理自己人生旅途的行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0岁的他,开始有了“收拾行李的自觉”。

他坦言,自己已经为之后十年的跨年演讲准备了稿子。如果有天他死了,那就是他的遗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是在50岁那年,他开始练习钢琴。

练琴的过程让他开始向内观望:没有听众和掌声,跟自己笨拙的指法慢慢调试相处,任时间缓缓流过。

时间,要流过2024了。

逝者如斯,岁月无情。

我们,真能成为时间的朋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