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
ZHI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也是冬季里的第四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述:“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这天,北半球的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因此冬至也叫“日短至”。冬至日后,白昼开始渐渐变长,黑夜开始渐渐缩短,全国正式进入一年中最冷的阶段。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初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这表明冬至节气后,土中的蚯蚓因寒冷而蜷缩在一起,麋鹿开始脱角,山中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冬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在这天会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梦粱录》中提到:“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禋,加于常节。”在古画中,冬至也是一个被广泛描绘的主题,雪景寒林、寒山积雪、雪霁江行、雪中探梅……这些景色不仅展现了冬至时节的自然景观,也反映了古人对冬至节气的文化理解和艺术表现。
01
【南宋】李迪 雪树寒禽图 绢本设色 116.1cm×52.9cm 上海博物馆藏
从收藏印可知,此图曾经清高士奇、谢淞洲收藏,后入乾隆内府。画左下方有“淳熙丁未岁李迪画”八字款,可知此画是李迪于淳熙十四年(1187)所作,是他的晚年之作。画面全景式构图,描绘的是阴寒冬日、积雪未消的场景。在一处坡地丛竹之中,斜立着一株屈曲硬劲的枯树,树叶尽脱。有一只伯劳立于树枝的顶部。主题景物都安排在画幅正中,整个画面透出浓浓的萧索、安详和肃穆的气氛。但因老树主枝的“S”形走向和枝条的弧线而产生动势。伯劳鸟的羽毛描绘非常工细,而竹叶、枯枝棘条,以及枝叶上积雪的画法已有明显“写”的笔意,体现了李迪花鸟画兼工带写的特点。《雪树寒禽图》既是李迪传世花鸟画中的精品,同样也是宋画中的精品。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
02
【明】周臣 访友图轴 184.5cm×104cm 济南市博物馆藏
本幅作品主要描绘了冰天雪地的寒冬时节,一高士于山中访友的情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山峦被大雪覆盖,山脚之下一间小小草堂,积雪堆满房顶。木桥上一头戴风帽、宽衣博袖的来访者正小心翼翼地移步过桥。身后数名从者牵马伺立于桥的一侧,前面一人伸出右手,正叩响门扉。透过敞开的窗户,可以看到帐帘之内卧榻之上,有一隐士侧身高卧。作品上方绘崇山峻岭,远山兀立如柱,近处峭壁高大险陡,皑皑积雪间,露出些许苍绿植被,林木遒劲多姿,更显出一派严冬的凛冽肃杀氛围。本幅雪地访友的画作布局严谨,意境高远,用笔纯熟清秀,清旷雅致,率性纵逸,设色古雅,一缕因惦念好友而不畏冬日严寒,不惧跋山踏雪之苦,于山间探访的友情之贵已然漫溢于画幅之中。
——济南市博物馆
03
【清】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绘 冰嬉图卷(部分) 绢本设色 35cm×578.8cm 故宫博物院藏
冰嬉是一种带有节令特色的体育活动。此图中描绘的冰嬉地点应该是金鳌玉蝀桥(即今北海桥)之南的水面,表演的是转龙射球项目。画面上右侧众人簇拥的就是皇帝华丽的冰床。冰场上,旗手和射手们间隔排列,盘旋曲折滑行于冰上,远望之,蜿蜒如龙形。在将近御座处,设一旌门,上悬一球,称天球。转龙队伍滑至此处时,分别射矢,中者有赏。另外在滑行队伍中还有各项杂技表演,如舞刀、叠罗汉及花样滑等。表演者的各种姿态让凛冽的寒冬充满生机。
乾隆皇帝多次命画家将冰嬉场面绘成画卷收藏起来。这种画卷应该是一种写实作品,再现当时的场景。图中尽收西苑内的远近亭台楼阁,雾霭掩隐的房屋和挂霜的树枝表明北方正当严冬。画面上有嵇璜书写的乾隆皇帝《御制冰嬉赋有序》。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聂卉
04
何家英 踏雪寻梅 中国画 83.5cm×45cm 郑州美术馆藏
这幅小写意人物作品,以“踏雪寻梅”为主题,雪景、人物与梅花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冬日寻芳图景。画中,雪地的洁白无瑕与人物的温婉动态形成鲜明对比,梅花则以点点胭脂点缀其间,既增添了画面的生机与活力,又寓意着高洁坚韧的品格。画面以蓝、白两色为主色调,这种色彩搭配不仅符合雪地的环境特征,也突出了女性形象的清新脱俗。在技法运用上,画家以其精湛的笔墨技艺,运用线条的疏密、浓淡和色彩的自然晕染来表现人物的形态与神韵,加之恰当的留白处理,使画面充满生命力和空间感。
——郑州美术馆
05
何多苓 藏族姑娘 布面油彩 92cm×117cm 1995年 成都画院藏
此幅作品是何多苓1995年在成都画院时期所作。作品描绘了一位伫立在苍茫雪山下的藏族少女,凛冽的寒风撩起了她的头发,眼底清澈动人。画面低沉、静止、孤立,以写意的笔触,饱满的、流动的、连续的渲染,捕捉了藏族少女略带忧郁的神情。画面中,人物刻画与环境相互衬托,忧伤的基调如此鲜明,青春和美好交织着忧郁的氛围,通过写意的酣畅的外轮廓、细致入微的内在情调以及虚化的背景,强调人物的面部表情,让一切流露表达最终归于平淡。读何多苓的作品,我们总是被他的画所感动,或是动人的形象、诗化的技巧,或是那些对生命的启示与象征。
——成都画院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贺 玮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