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有没有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正在观望寒假返乡机票的晓宇(化名)对这一问题颇有感触,她与朋友同时用不同账号登录同一票务平台,输入相同的出发地与目的地查询同一趟航班,却发现两人的显示结果截然不同,自己作为高频用户和白银会员得到的平均报价竟然比朋友的高出近400元。

晓宇提供的机票报价对比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晓宇提供的机票报价对比图

晓宇发布的吐槽帖下,评论区却让人摸不着头脑:大量相同的话术被不同ID的网友复制粘贴,构成一幅人机味很浓的奇观——其实这是网友们为了反向驯服大数据故意准备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负面评论将机票价格“打下来”,原理是一旦应用软件在后台抓取用户数据,识别到负面评价,平台为了留住客户就可能发放更多优惠福利。

这一方法最初常见于豆瓣、贴吧等日活量较高的媒体平台,论坛里经常会出现“训App”的专用帖,涉及外卖、出行等多个方面,内容主要围绕“不好用、想卸载、夸竞品”展开,评论量可高达上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在评论区复制粘贴的统一话术

这种“唠叨式”的人工输入听起来像是卡bug的野路子,鉴于平台算法体系的复杂性,也很难评判是否科学,但之所以兴起,一方面是从逻辑推演上说得通,另一方面则因为的确有用户看到了效果。

例如点外卖时向好友吐槽价格太高,第二天就发现购券便宜不少;或是在下单前开帖反复“骂”平台,于是3元的高峰配送费直接变零;还有人下单车票但没付款直接取消,随后再浏览就等到了降价。

其实这种概率事件很难提炼出方法论,平台统一福利的叠加、车票机票的价格按市场情况波动等都可能导致用户归因错误,从而高估自身对算法的掌控力。不过网友们抱着“无用算、有用赚”,省钱手段多多益善的想法,往往乐于做这样的尝试。

02

双面算法

大数据的普惠与滥用

诙谐的背后其实是被大数据“硬控”的无奈,算法可以通过用户的基本信息和使用记录了解消费能力和兴趣偏好,针对清晰用户画像的推送总让人防不胜防。为此,除了刷负面评论,人们还研究出不少其他方法:更换个人信息和设备、重新注册账号、乱打消费行为标签、定期清理软件使用痕迹、选购时跨平台比价等等。

清除数据、打破固有消费习惯,是为了模糊消费身份,避免被大数据摸清底细,便于立“贫穷人设”。而伪装新客户,则是在解构平台机制。这与目前互联网领域的商业路径有关:先利用低价大批量拉新,甚至不惜赔本也要抢占市场,再凭借压倒性优势获得议价权,然后提高客单价加大营收,以填补前期拓展市场造成的亏损,逐步实现盈利。照此规律,新用户往往会比老顾客享受更多优惠福利。

用户数据的回收利用与算法的迭代升级,本是为了提高效率更好地服务客户,却因平台经营方对算法的滥用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而这一行为的隐蔽性,又为用户维权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即使有消费者提出异议,也会被经营方以动态调价、系统缓存问题、合作渠道与价格体系不同等理由搪塞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网信办官网发布文件通知的截图

今年11月,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指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对差异化定价、优惠促销规则制定等方面提出规范化要求,这为消费者释放出了积极信号。对普通用户而言,明确“杀熟”行为的违规违法性质是维权的首要前提,若遇到类似情况要尽可能保留完整证据,并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微信订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信订阅

欢迎通过邮局渠道订阅2025年《电脑报》

邮发代号:77-19

单价:8元,年价:400元

编辑|张毅

审核|吴新

爆料联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图文、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电商生活、云计算、ICT领域、消费电子,商业故事。《中国知网》每周全文收录;中国科技报刊100强;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