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这两天看到一个数据,根据财政部数据,2024年前11个月,非税收入大约3.7万亿元,同比增长17%。超过2023年3.566万亿规模。

2024年10月和11月非税收入增速均在40%左右,由此可见,全国各地罚没收入的疯狂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言说,按照目前的趋势,2010年非税收入1万亿,今年非税收入可能会突破4万亿。各地为了增加罚没收入,不惜开启了“远洋捕捞”模式,派出公安跨省追捕企业家。

非税收入巨额增长惊动了国务院。国务院总理李强指出,要强化执法监督,关注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大量异地执法、大额顶格处罚等情况,审查核实相关执法行为。

人民日报发文:“远洋捕捞”式违规执法的黑手必须斩断。对于远洋捕捞,必须拿出雷霆手段、依法依规予以清除。

我的感觉是,很多时候,问题并不是集中爆发出来,而是一直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突然被某个偶然事件打开了一个宣泄口,那些平日里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就一股脑秃噜出来。

2

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杂志,曾在北方某县调研发现,这个山区县一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才1亿多元。但令人吃惊的是,当地交通违章罚款一年竟“创收”了3000多万元。

一个小县城,三分之一的财力来自交通罚款,让人目瞪口呆。

据报道,这是一个不通高速的山区县,是煤炭运输必经之地,许多运煤车辆进出,都要经过这个县。当地有干部表示,县里工业不发达、企业较少,“领导要钱就找交警等执法部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我们提起郑州、石家庄这样的城市,总爱说它们是火车拉出来的城市。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还有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居然是交通罚款拉起来的县城。

当交通罚款成为一地的财政支柱,这个问题很严重,也很可怕、很讽刺。

在部门资金紧张时,某些地方政府部门常常采取“开罚单”的方式来弥补财政缺口,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

例如,有人指出,某些执法部门在“扫黄”行动中表现得异常积极,原因在于这一行为能够带来合法的额外收入。此外,有些部门在资金短缺时,便在街头开罚单,一个上午的执法活动便能带来可观的收益,真正实现了“财源滚滚来”。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部门将罚款的目标锁定在骑电动车的低收入群体,甚至在街头围追堵截,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执法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的情况屡屡发生。一些地方政府在监管公众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却选择在街头寻找罚款的机会。例如,某位菜农因售卖5斤芹菜而被罚款6.6万元,这种情况显得极为荒唐。而一位村民在加油站为小货车加油时,竟然也遭遇了3万元的罚款。这些事件的发生,无疑让人感到震惊和失望。

即便是街头的小摊贩,也难逃罚款的命运,罚款金额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这些针对普通民众的罚款,常常以“充分”的理由和“有法可依”的名义进行。然而,实际上,这些罚款的理由往往显得极为牵强,罚款金额更是随意而定,动辄就会遭遇“顶格处罚”,让人难以接受。

3

这种现象的持续,使得某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却让普通百姓的经济负担愈加沉重。

民众不仅要通过纳税来支持众多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酬,还要面临频繁的罚款,额外的经济负担无处不在。

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对罚款心存忧虑,社会上充满了怨声载道。这样的局面,如何能让人感到乐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财政再困难,也不能罚款创收。罚款创收,损害的不仅是企业和民众的直接利益,还有像金子一般贵重的营商环境,以及政府公信力。

在当前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民众挣取收入本就困难,维持政府机构的运转已是举步维艰,还要承受来自政府部门的罚款,实在让人难以承受。

因此,中央政府对此类现象的整治举措,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作者:圈儿 来源:抽屉读书

最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接触更优秀的人也可以让你成为同样的人,欢迎关注官方公号:灰产圈
灰产圈:培养你的发散性思维解密互联网骗局、实战揭秘互联网灰产案例、网赚偏门项目解析、分享网络营销引流方案。深挖内幕、曝光各类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