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次中央常委会议上。毛主席站在军事地图前,看着当前的世界形势,眉头紧皱。沉默良久之后,毛主席指着印度据点,然后大手一挥,霸气地说:“扫了他!”由此,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序幕就被拉开了。最后,我军在32天的时间内毙伤印军四千多人,俘虏印方三千多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众所周知,中印曾是国际上公认的“亲兄弟”,一度往来较好,中国对这个“邻居”也从来都是帮助有加。但为了利益,印度却不顾往日恩情决定与我国反目成仇。印度的企图倒是不难理解,毕竟“三岁小孩都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
不过,国际政治从来都是高手过招,讲究的是步步为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虽然中国与印度有着一定的实力差距,但是印方搞中国,还是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所以最终惨败的结局也是注定的。这就让人十分无法理解了,不论就长远发展还是眼前的战争,印度都确实没有挑起这场争端的理由。
所以,印度为什么要打我们呢?这个问题就连一向运筹帷幄的毛主席都想不明白了,所以面对尼赫鲁悍然挑起的这场争端,毛主席直接表示:“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印度要搞我们?”
中国幅员辽阔的国土,惹人眼红。自从鸦片战争以后,西藏这块沃土就被英国盯上了,曾多次挑拨藏族和汉族的关系,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化出去。之后,更是派兵进入西藏,与藏军和藏民发生了武装冲突。到了1904年8月,英国再次发动了侵藏战争,这次他们还占领了拉萨。再后来,英国虽然迫于形势压力退出过西藏,但对这方土地的觊觎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直到1914年3月,英国人在他们的殖民地印度西姆拉组织了汉、藏、英三方会议,史称“西姆拉”会议。而这次会议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对西藏的侵略。被迫参与此次会议的北洋政府拒不签订不平等条约,英国人只好自己玩起了把戏,他们威逼利诱西藏政府代表在条约上签了字,就定下了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
本来中印两国的边界是没有争议的,两国一直以来的习惯边界是喜马拉雅南麓,对于边界也一直是以这种传统进行实际控制的,从来没有明确地划定过。而这条“麦克马洪线”,则将原有的中印习惯边界线往北推移了大约100公里,直接将我国西藏的门隅、珞隅和下茶隅划分给了英属印度,所以在领土归属上,造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麦克马洪线”是绝对非法无效的,因为从始至终我国代表都没有在《西拉姆条约》中签字,也从来没有承认过这条“麦克马洪线”。不过,印度独立以后,尼赫鲁却始终认为“麦克马洪线”是理所当然的中印边界。印方甚至还想以“麦克马洪线”为起点试探地对我国进行蚕食,但当时忙于内战的中国,并没有功夫搭理印方的这些小动作,而这反而使印度愈发膨胀和嚣张起来。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值此中国无暇西顾之际,印度便更加肆意妄为地抢占了中印边境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的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以及边境中段的部分中国领土。面对印度的狂妄,我国始终以一个“老大哥”的心态,本着对传统友谊和两国根本利益的考虑,一直以克制和忍让的态度面对印度的寻衅滋事。
之后,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印方老实了一阵子,当时两国的关系还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的。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尼赫鲁为首的印方的支持,我国也高度赞赏了印度的“不结盟运动”。并且中印还发表了公报,表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两国共识,随着两国进一步的深交,西藏方面的问题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1954年10月尼赫鲁总理应邀访华,受到了中国政府的隆重接待。毛泽东在这次会见当中,谈到了中印友好,同时也谈到了两国间的分歧,毛泽东这样跟尼赫鲁当面表示:“朋友之间相处有时也会有分歧,有时也会有吵架,甚至会不可避免的吵到面红耳赤,但是这种吵架同我们跟杜勒斯的吵架,在本质上是有着很大不同的。”又说:“中国和印度签订了有关于西藏问题的协定,这会很大程度上消除两国的合作阻碍以及相互怀疑。并且我们共同宣布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也是很好的。”
不过好景不长,中印两国的关系往好的方向发展了没有多久,印方又开始继续寻衅滋事。但出于形势需要,我国始终坚持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争议,所以,在1958年之前,中印边境虽有矛盾,但基本保持平静,两国的关系并没有遭到实质性的破坏。
1959年,尼赫鲁给周总理写了这样一封信,在信中尼赫鲁表示,要用印度单方面划定的边境地图向中方提出总共为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这种无理的要求真是闻所未闻,我国自然不会答应,同时和印方交了底,希望印方自重,和平共处。毛主席更是直言:“中国不会让自己陷于两难的境地,在东方与美国树敌,在西方又与印度树敌。我们不能放两个重点,更不能把友人错当成敌人,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才是我们的国策。近些年来,尤其是最近数月间,我们两国之间的吵架,不过是两国千年万年友好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而已。”
不过印度当局对于我方的好言相劝置若罔闻,在领土扩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我国领土展开了新一轮的蚕食,中印两国边境随之紧张了起来。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发现,其实,印度只是口号喊得响亮,嘴上说着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统治。而实际上,印度则是不停地在用武力兼并南亚的多个独立邦国,想做一个局部地缘的帝国主义国家,可以说,印度一脉相承了英国的帝国主义策略。
当时,不止印度当局,就是印度的民众都认为,印度是当时世界上综合国力第三的国家。所以,他们一致认为,在中印边境的问题上,尼赫鲁不应该像个商人一样和中国“讨价还价”,而是应该像勇士一样站出来用武力一决雌雄。面对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印度国民,以及在中印边境问题上立场坚定的反对党,尼赫鲁几乎没有选择。最终,他决定迎合国内外政治需求,就中印边境的问题摆出更加强硬的姿态以获取当时印度国内民众更多的支持。
就这样,印军非但没有终止侵略行为,反而还继续朝着我国境内推行“前进政策”,中印两国的边防人员的摩擦就此不可避免的增多。
1959年8月,在朗久附近,印军向我国边防战士发动两人武装进攻,我方边防部队迅速反击,造成了中印边境流血冲突事件,“朗久事件”。同年10月20日,印度3名武装警察再次侵入了我方实控线以内,中国边防部队只能解除其三人武装并对其予以扣押。21日,70多名印度武装警察意图“报复”,向中国边防部队再次发动了武装进攻。最终印方死9人,被俘7人,受伤10多人,造成了“空喀山口事件”。
造成了一定人员伤亡的“朗久事件”和“空喀山口事件”,让中印矛盾升级。再后来,印军甚至进入藏南地区建立了军事据点。这一系列操作严重损害了我国主权完整,由此两国关系严重恶化。
对于嚣张气焰只增不减的印军,一忍再忍的中国决定不再继续沉默下去,决定对印出兵。但正式反击之前,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虽然,彼时的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已经逐渐恶化,但中央领导人还是愿意先客观地描述一下情况,以便得到苏方的理解。于是,中苏领导人在中南海颐年堂,就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为中心议题,举行了正式会谈。
会议上,赫鲁晓夫好似公正的说:“你们中国应该要和印度搞好关系,因为印度是一个中立国家,印度领导人尼赫鲁还是比较开明的,我们都应该要团结他。你们现在这样发生中印边境冲突是不对的,因为领土争执而发动战争也是很不值得的。”
通过这次会议,中央领导人更是看清了苏联对于中印冲突的态度和立场,最终毛主席淡然道:“我们的处事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们中国肯定不为天下先,但是谁要是想要欺负我们,那是不行的,谁都不行!”
1962年10月12日,尼赫鲁更是公然下令:要将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给彻底“清除掉”。
二战之后,每个政治家都走一步算三步,十分谨小慎微。所以,尼赫鲁的操作实在让人有点费解,也难怪毛主席在军委会上,问大家:“他尼赫鲁真想打仗啊?”这着实让人想不通尼赫鲁做出这一决定的勇气在哪。
1962年10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中共中央正式做出了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决策。此次会议上,毛主席说:“这些年以来,中国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要谋求中印边界冲突问题能够得到一个和平解决的方法,可是印度方面都不愿意。并且还蓄谋已久地挑起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简直是欺人太甚。既然这一仗他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中方便只有奉陪到底了,毕竟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只有反击一下,两国边境地区才能真正地安定下来,我们一直希望的和平解决边界的问题,才能有实现的希望。
中央的命令下达之后,西藏军区很快就组成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我军决定分为东西两线作战,由张国华出任总指挥,负责东端的作战任务,由新疆边防副军长何家产负责指挥西线作战。
正式反击的时间为10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印度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刚开始,印军还依据有利的地形和充分的准备对解放军不屑一顾,但很快就被有着独特的作战技巧和强硬的作战能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好好地给上了一课。解放军战士秉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充分克服了恶劣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将印度军队打的溃不成兵。几次交锋之后,解放军基本上抢回了所有印度驻扎在西藏的据点。
被揍得急眼的印军,没有思考节节退败的原因,而是急于将被打丢的“面子”找回来,不断向中印边境增兵,并且不死心地朝我军反扑。但最后还是被解放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细节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中印自卫反击战,我军以一边倒的形势直接碾压了印度军队。但毛主席曾说:“我们对印度的反击仅仅是用以警告和惩罚的,只是为了警告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和印度当局,边境问题用军事手段是无法根本解决的。”所以,在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之后,我军便“点到为止”,主动撤军了。
而这一仗也确实打得印度长了记性,在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印度都没有再生出什么事端。
印度对华挑起战事,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无疑是一步臭到极致的棋,我想这也是高瞻远瞩的毛主席想不明白尼赫鲁搞我们的原因,但就当时的尼赫鲁来说,这却是一盘深思熟虑的大棋。
尼赫鲁想要通过发动对华战争,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趁中国还处于虚弱、孤立无援之际,争取得到青藏高原这方沃土,同时在南亚树立起自己的威风形象,让南亚国家自此不敢与之抗争。其次,尼赫鲁还想通过这场战事,整合印度全国的军事力量,来打压国内不服管的军头,达到战后政令通达的目的。
但费尽心思,暗暗蓄力的尼赫鲁最后却打出一套广播体操,实在不是高手所为。于是,中印战争输了以后,印度当局的处境就变得不容乐观起来。这一战惨败之后,各反对党势力就难以压住了,各个党派都跳出来鼓噪说要尼赫鲁为这一战事的惨败负责,一体化、世俗化、工业化就更不要再提了。在众目睽睽之下,输得如此干脆,尼赫鲁在印度国内的威望被打得那叫一个烟消云散。
所以,与其说毛主席想不明白印度为何出兵我国,不如说是毛主席想不通印度的领导人尼赫鲁。
事实上,尼赫鲁的战略误判也的确是这场战争惨败的原因。
首先,尼赫鲁以及当时的印度高层,对自身的实力有着一定的误判。追根溯源,印度的盲目自信来自于中印边境冲突全面爆发的前一年。
那时,3万多名印军实施了代号为“胜利行动”的军事行动,最后仅用一天的时间,不足8人的伤亡,就将果阿地区给占领了,但是此前果阿地区一直是葡萄牙殖民地。果阿战役的胜利,可以说给了印度人足够的军事自信以及政治自信。当时新德里政治性的刊物《联系》还发表了这样的言论:“我们一直认为果阿地区毫无疑问是印度的合法领土…把非法入侵印度领土的入侵者赶走,这并不是侵略。
这也意味着,印方同样认为是中国“侵占”了印度的领土,所以在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上,印度也有充足的理由用武力将中国军队从自己的土地上“清除”出去。并且这一言论既然刊登在了印度国内政治性的刊物上,就代表这一言论获得了印度各界的认同。
印度各界被果啊战役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人在意在这场战役中印军暴露的问题,这也导致当时印度国内民族主义空前热烈。最终,尼赫鲁也只能被民意裹挟着对中印边界问题一事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
其次,尼赫鲁对美苏两国的支持也存在着误判。
“朗久事件”之后,苏联政府在中国发表声明前,先公开声明表示,对朗久冲突表示遗憾。尼赫鲁感激涕零,称赞苏联的声明是“一项非常公正的、不同寻常的声明。”紧接着,赫鲁晓夫又访问了印度,并对尼赫鲁的各种理念表示认同和肯定。此后,苏联对印度的援助也开始逐渐增多。而与此同时,中苏关系却在持续交恶。
这些都让尼赫鲁认为,中印边界冲突一旦真的爆发,苏联方面一定会站在印度一方。并且,他还单纯地相信,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到时候还会帮助印度一方,让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屈服。
美国方面,1957年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这样一份文件:苏联正在加紧在南亚的渗透和扩张,而一个虚弱的印度相比于一个稳定而又有影响力的印度更加容易损害美国的利益,一个强大的印度会成为亚洲的典范,有利于“遏制”中国共产主义分子在南亚和东南亚的扩张。于是,美国方面也展开了对印度的援助计划。
苏联和美国的援助,让尼赫鲁以为一旦冲突爆发,这两个超级大国一定会成为自己最牢不可破的后盾。
最后,就是尼赫鲁对于中国在边界冲突问题的态度上有误判。
中国的一味忍让,让尼赫鲁以为中国一定会以中印的长远发展和传统友谊为重,不会真的选择对印度出兵。并且当时的中国于内刚经历过三年的自然灾害,于外更是四面楚歌,腹背受敌,所以尼赫鲁想当然的定论:“中国的军力是不行的,印度士兵面对中国士兵足可以以一当十。”
可等到中印战争真的打响以后,尼赫鲁才发现,预想只是预想,没有支援和帮助,只有勇于迎战、善于作战的对手。
所以,对印自卫反击战之后,印度再无整合国内力量的可能而言,被打的彻底成为了一个二流国家。
而尼赫鲁这颗国际政坛新星也由此被彻底击落了。被这一仗打得丢失了心气的尼赫鲁最终于1964年郁郁而终。也许尼赫鲁在生命的最后时间也在一遍问自己,“为什么要打中国”吧。
而这一仗对于我方来说,那就意味不同了。本来只不过是一场反击战争,但解放军战士却实实在在打出了我军的威风,中共中央的一系列决策,更是向世界彰显了我们的大国风范。所以,这漂亮的一仗,我国打出了尼赫鲁机关算尽也想得到的在南亚一带的影响力。
就像抗美援朝让我国成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旗帜,对印自卫反击战同样让我们受到了南亚诸国的认可。尤其是巴基斯坦,中印战争之后,中巴两国的深厚友谊也就此开始了。
其实,对于中国来讲,这场战争根本不值一提,因为赢得过于轻松和绝对了。但对于印度而言,这场战争却打掉了他们将近三十年的国运。但需要搞清楚的是,印度是自食其果,中国只是被迫使用武力,去换得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
如今又出现了“印度已经不再是1962的印度了”论调,是的,印度的确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了,但世界也不再是1962年的世界,中国更早已不再是1962年的中国!所以,希望印度方面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能够从过往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保持头脑清醒,不要再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