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瞿秋白重返北京,他凭借个人的深刻理解,着手重新翻译《国际歌》的歌词,并在风琴的伴奏下,一边弹奏一边吟唱,不断对歌词进行精细的修改与润色。
这正是瞿秋白过人之处。对于缺乏音乐知识的人来说,很难根据曲谱的旋律来精准翻译歌词。但瞿秋白不仅文学造诣深厚,还精通音乐,因此他能够依据曲谱的节奏,巧妙地翻译出与之相匹配的歌词。
例如,法语中的“国际”一词,在中文中仅对应两个字,而曲谱中却占据了八个节拍。面对这样的挑战,瞿秋白并未直接采用直译,而是创造性地将其译为“英德纳雄纳尔”,从而确保了歌词与曲谱的完美融合。
就这样,第一首既可读又可唱的中文版《国际歌》诞生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