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蒋介石以30万大军“围剿”我中原野战军,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很快,中央军委和各解放区领导人多次磋商后,拟定出一个南北两线的作战计划。
在北线,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夺取“三路四城”的作战计划:
即以晋察冀野战军主力和晋绥野战军主力协同作战,逐一占领三路(平汉、正太、同蒲)和四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而将冀东和热河作为钳制方向。
可以说对于酝酿中的平汉战役,毛泽东寄予很高期望,他连续致电晋察冀军区领导人聂荣臻元帅,进行亲自严密部署和指示。
不过,由于当时刘邓大军另有任务,不能配合晋察冀主力部队,聂荣臻认为先进行平汉战役有点困难。
其实聂帅考虑的非常周全,由于平汉路、北平天津两线驻有国民党中央军21个师、5个总队,而山西太原以北地区只有阎锡山部7个师,所以最好先进攻薄弱环节,有利于我军取得最终胜利。
为了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聂帅也在步骤上提议:先攻取大同,再集中三个纵队挺进平汉路,然后再向正太线进攻。
毛主席回复:同意!
大同,从地理环境看,易守难攻,当时敌人驻军1.9万余人,最高头目是阎锡山部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楚溪春。而为了坚守大同,守军又依恃12米高的城墙,打造了一条坚固的防御体系,对于攻破更是难上加难。
7月20日,晋察冀军区以10个团的 优势兵力,对大同以南的应县发起猛烈进攻,可是激战数日居然屡攻不克,聂帅对此焦急不安。
于是情急之下,聂帅在阳高主持召开联席会议。当时参会的有晋察冀军区副政委罗瑞卿、第二纵队司令员郭天民、第三纵队司令员杨成 武、第四纵队司令员陈正湘等,而晋绥野战军副司令员张宗逊也出席。
经过大家一致商讨,会议决定,两区密切协同,用5个旅围攻大 同,用4个旅打击傅作义部可能的增援。
为什么用少量兵力打击傅作义部?这是因大同不属傅作义所辖的战区,大家认为他即便出兵来援,也不会带许多兵力,行动不会很快,所以只要攻下大同,傅部就不敢东来。
然而谁知道,就是因为阳高会议上对傅作义部东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最终导致对后来战役造成很大的不利。
当时会议还成立了大同前线指挥部,目的为了对战役进行统一指挥,由张宗逊任司令员,杨成武任副司令员。
1946年7月31日,大同战役式打响。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集中9个旅和地方武装共30个团的兵力,从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向大同逼进。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为时5天的外围战,我军虽然取得了歼敌2000余人的战果,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结果敌人又龟缩到了近郊和城内。
随后,张宗逊、罗瑞卿进一步调整对大同近郊作战和打援作战的部署,并在休整了几天后,于8月14日黄昏对大同城郊和四关再次发起攻击。
不过我军由于没有攻坚经验火力不强,进攻敌人的碉堡依旧困难。但还好的是,当时敌军马占山部的海福龙团在海福龙率领下起义,退出近郊的白马城,我军算是取得了唯一的胜利。
彼时,前线指挥部经过考虑,认为一举攻克大同不易,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法,攻占一点,巩固一点。
然而,到了9月4日,傅作义部已开始增援,他指挥国民党第35军3万多人,分北、中、南三路由归绥倾巢东犯集宁,驰援大同。
有鉴于此,指挥部立马果断决定,由杨成武指挥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全部、第4纵队第10旅,以及晋绥军区第五军分区的部队继续围攻大同,其余部队由张宗逊和罗瑞卿负责指挥,驰援集宁打援。
可是结果是,尽管我军重创了敌人3个师的兵力,可并未能组织兵力连续攻击,而是又继续与赶来增援集宁的傅敌101师进行缠斗。
可想而知,原已在集宁城下被打乱的敌人又趁机重新集结,而傅作义的其他两个师部也尾随101师前来增援,并于13日晚攻入集宁,然后继续 向大同推进。
16日我军不得不撤围大同,大同战役告一段落。但由此也标志着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即处于国民党军从集宁和北平两面夹击的不利态势中。
果不其然,9月29日,国民党军开始向张家口发起进攻,十几天后遂进占张家口,我军又再次失利。
总而言之,我军虽然在大同、集宁之战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先后歼敌八千多人,但从实践的结果看,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为此聂帅心急如焚也认真的总结了经验:
战役组织上失掉突然性,兵力未集结即行动起来;当敌 人集结大同后,即应考虑是否打大同,但由于轻敌未加考虑;兵力不是绝对优势,且战斗力不算强;部队也没有打大城市的经验。
尽管聂帅从主客观上分析了大同集宁的失利,但他认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致命关键点,那就是晋察冀军区在军事方面,没有发挥出更有利的作战指挥和调度。
也就是说必须找出一员能征善战且指挥才能优秀的猛将,与主帅配合作战,如此才能扭转最终局面。
那么,到底有谁能担当重任呢?聂帅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杨得志。
杨得志,1911年生于湖南醴陵,17岁参加工农革命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得志被誉为一员虎将,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从1930年起就任排长、连长、团长、副师长、师长;参加过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长征途中曾组织“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为后续部队打开通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杨得志又参加了威震中外的平型关战,他率部与兄弟部队浴血奋战,给日军精锐坂垣师团以沉重打击。
早在井冈山时期,聂帅任红一军团政委,杨得志担任红一军团1团团长,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可以说经过长期革命斗争,杨得志战功卓著,已经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一代名将。
1947年6月,聂帅主动向中央建议,将军区机关和野战军机关分开,重新组建晋察冀野战军,很快中央批复成立。
于是在聂帅推荐下,杨得志担任了司令员,这也是中央和晋察冀军区对杨得志的指挥才能都信得过的表现。
如今,杨得志又担任起扭转华北被动局面的重任,他能不负众望吗?事实是聂帅的考虑确实高瞻远瞩,也恰到好处。
彼时,作为华北解放战场主力,晋察冀野战军指战员渴望早日打一个大胜仗,改变华北战场僵持局势,而清风店战役就由此打响。
1947年9月中旬,我东北野战军展开秋季攻势,打得民党军被迫从华北战场抽调3个师出关增援。如此一来,华北战场上国共两军兵力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我军的变化,于是时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的杨得志与其他领导人商定后,决定趁势再次出击保北,在运动中打一个大歼灭战。
杨得志当时的部署是围城打援:即围攻既是北平南大门,又是平汉铁路咽喉之地的徐水,吸引敌人来援,以便在运动中击中歼灭。
所以我军务必速度占领徐水,真正打痛敌人,让援敌出动才能进行下一步行动。于是经过一番考虑,杨得志将战场选择在了清风店。
可以说最终战局的发展,完全在杨得志掌控之中。从10月20日清风店战役打响,经过两天激战,我军歼敌2万余人,生俘第三军正副军长等将校级军官10名,取得了酣畅淋漓的大捷。
很快,晋察冀边区召开了祝捷大会,聂荣臻高度评价了战役胜利的意义,并表扬了杨得志的得力指挥。
而毛主席更是高兴地说:“清风店大歼灭战胜利,对于你区战斗作风之进一步转变有巨大意义。”
总而言之,清风店战役,是我军歼灭战著名战役,而杨得志在其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聂荣臻元帅更是慧眼识珠,才出现帅将配合一鸣惊人的完美结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