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军队的战争历史上,毛主席多次明确反对分兵,尤其在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曾多次电令各大野战军首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然而,1947年3月,随着国民党军进入重点进攻阶段,将主要兵力集中到山东和陕北战场后,解放军也罕见进行了分兵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初,陈毅还在华野团级以上干部会议上传达了中央军委“不性急、不分兵”的指示,这说明当时华野的主要作战方针还是坚持内线作战。

然而,因为国民党军调整战略部署,采用重叠交互前进的方式,每进一步就在一要点大量囤积作战物资。6月25日起,国民党军全力东犯,面对这一形势,华野仔细研究应对之策,但无论是侧翼出击还是直取中央之敌的条件尚不成熟。

6月28日,陈毅、粟裕、谭震林商量后决定分兵出击,在敌后创造战机。同时,这一作战计划上报到了中央军委。

第二天,中央军委便发来了复电,原本陈、粟、谭三人还在担心会被中央军委批评违背“集中兵力各个歼敌”总的战略,但没想到,他们的提议获得了中央军委的同意。中央军委不仅复电命令华野外线出击,还提出应该兵分三路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华野立即进行了具体部署,形成了两大集团,第一、三、四、六、八和十纵队组成西线兵团,第二、七、九和十三纵队组成东线兵团。随后两个兵团各自执行作战任务,但组织和建制上始终是一体的。

其实这一部署是根据中央军委的意见执行的。因为最初陈毅、粟裕拟定的分兵只能算是“近距离分兵”,无论是兵力还是进击的地点都远远不如中央军委的部署。

陈、粟原本打算由三、八、十这三个纵队组成西线兵团,并成立指挥系统。同时,他们还提议由陈士渠任兵团司令员。但电报呈报中央军委后,却被拒绝。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方面中央已经决定扩大西线兵团规模,至少要集中五个纵队的力量。这样一来,西线兵团的指挥重任自然变得更加繁重,而兵团司令员的人选自然是粟裕更加合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粟率领西线兵团打到外线后,东线兵团在兵力减弱的情况下,还要应对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谁能够率领东线兵团在这样的劣势下挺身而出,主持大局呢?

粟裕和陈毅不约而同想到了华野副政委谭震林,并向中央军委明确建议“由谭震林担任另成立的东线兵团司令员。”

然而,这一提议再次遭到中央军委的反对。谭震林虽然是华野出色的首长之一,但他更擅长于搞政工,且在这方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相比于指挥作战、研究战略战术,还是有些不足的。

因此,考虑到谭震林的实际情况,中央军委认为需调一个在军事方面很擅长的同志与他搭档工作。这样,一文一武,必然能够稳定山东的形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哪位武将呢?毛主席第一个想到的将领便是许世友。许世友在战场上的本事毋庸置疑,加之战场形势紧张,于是,中央军委毛主席直接拍板给许世友提半级,担任东线兵团司令员,谭震林则担任政委。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眼光没有错。他将谭震林和许世友两位将领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战争打响后,他们能够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最终,华野的“分兵”部署终于确定了下来,并上报中央军委。毛主席看完后,复电称赞“布置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外线部队积极出击,作战英勇,但赶上雨季加之我军装备落后,导致我军处境艰难,战果也并不理想。与此同时,留在内线的部队因兵力有限,面对国民党军的火力优势,战斗打得十分激烈,一度陷入了僵持状态。最终因雨季山洪暴发影响和后勤物资供给困难等因素,华野最终撤出了战斗,没能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

面对战役失利,华东野战军中也出现了思想混乱的情况,甚至不少战士们开始对全国大反攻形势产生了质疑。为尽快统一思想,华野积极开展政治工作。同时,粟裕主动承担了战役失利的主要责任,并向中央军委、华东局作出检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天后,中央军委的来电令粟裕等华野上下感动不已,中央军委在复电中鼓励道:

“华东各部虽有几仗未打好,但完成了集中兵力,分散敌人之巨大任务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参考资料:党史博览订阅 2015年5期、中共河北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