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人物画创作而言,艺术,生活,审美三者互相关联,都是值得画家去思索的美学议题。
艺术表现生活,艺术为人生,这早在上世纪初便是岭南画派创始人二高一陈的艺术主张,高剑父老师在《我的现代国画观》中写道:“我认为艺术既是生活的形象,现实的反映……”;当年我曾见过他的一幅山水画,画中画有一架飞机在山谷中飞翔,这飞机对我的震动极大,要知道,飞机、大炮在中国画里是没有出现过的,它使原本“隐逸于山林”的传统中国画艺术走出象牙塔,走向了现实生活当中。
《雪夜送饭》1958年 中国画
杨之光作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来自火热的生活和艺术实践。
几十年来的艺术经历和经验,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如果没有参加过新中国成立后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普选,我不可能画出成名作《一辈子第一回》;如果没有长时间下放至农场参加艰辛的体力劳动,我不可能画出获得国际金奖的《雪夜送饭》;如果没有去矿区体现生活,我不可能画出家喻户晓的《矿山新兵》……我的作品和艺术成果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人民的。艺术创作需要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提炼,需要挖掘生活的美,这是艺术创作的规律之一。
人物画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大师的巨作都是源于生活,源于社会的,有生活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当然,画家的艺术观因人而异,艺术的表现手法、风格各不相同,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同样,观众审美情趣各不一样,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好,这也是很自然的事。
对于画家与观众来说,在创造美和欣赏美这一个切点上,大家面对着一个审美的共同议题,都有各自的取向。一件作品,以艺术水平而论,可以分成高低三六九品,但对于观众和收藏者来说,只有喜欢或不喜欢的区别,这是一种审美现象。
作为一个画家,画画是给人看的,画作予人以观赏、审美,这也是创作的目的之一。那么,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创作更多更好的佳作,把美奉献给人民、回馈给生活,以实现艺术审美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美术家应有的责任感。
《一辈子第一回》1954年 中国画
《顺德少年高九仔》 41cm×34cm 1963年 中国美术馆藏
《意大利女郎》70cm×46cm 1994年 中国美术馆藏
《画家赵少昂》杨之光 1984年
《画家陆俨少》1981年 中国美术馆藏
《长绸舞》 137cm×68cm 1985年
《红了樱桃》杨之光 1994年
《紫蝴蝶花》1990年
《白木棉林》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