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乡愁》217

在农村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岁月里,乡邻间有些活路要靠大家互相帮忙。等哪天自己有事了,别人才会给自己帮忙。

比如一些重农活中的犁地、耩地,一些院落的修修补补……这些活路,都是要互相找人来做的。

“当年,你没回来时,别人家也帮了不少忙。现在,你回来种地了,乡邻们凡是找到我们,只要能抽出时间来,就多去帮一下,也算是偿还别人的一些情分。”

妈妈的这些话,一直记在心里。

因为,但凡是本生产队和周围的一些邻居找到,都尽力去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力气大小,也都是尽心尽力。

因此,几年下来,在乡亲们口中,也博得来了不少口碑。

在农活上,也逐渐打磨得不管犁耙耢,还是扬场,这些属于把式们的活路,也最早学会了。

在之前生产队的那个大场院里,是很多家共同分到的打麦场。

麦收时节,原来一个大场院里全是生产队的小麦,全生产队的老弱妇孺,都集中在这里打场。

现在分产到户了,这个打麦场就几家共同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将这个场院分成几小块,各自为战。

最忙碌的,是每天下午起场和扬小麦时,是最吃力,也是最累的时候,也最需要人帮忙的时刻。

生产队里的一个大爷,家里也是劳力少。

本来他家里有4个姑娘,但嫁出去的嫁出去了,小的还不能干这类活。

所以,只要我有时间,都是喊我去帮着扬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爷原来是村里的一个厨师,农活不是很擅长,也不属于把式。平时的农活,也是凑合着干。

倒是大娘很干练,农活都可以做得来,只是扬场这类的精细活,也做不来,就常喊我去帮衬一下。

有一年,在生产队扬场的时候,我曾学着扬场了一次。

当时的画面,即便若干年后依然记忆清晰:几千斤上万斤的小麦堆成斜条,10多个把式斜着站在风头的两侧。之后,木锨飞舞,无数的麦浪飞往空中;在风的作用下,麦粒落在麦堆前面,麦糠远远地飘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多个把式站得很紧,但彼此间很有默契,木锨起起落落间,从不会发生碰撞……大家用的都是巧劲、默契。

几年后,我的扬场技术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所以,每年麦收时分,都有人来请我去帮着扬场。

至于犁耙耢的技术,也是在不断请教把式们后,才不断有了长进。

在同龄孩子还跟着家里的父辈们牵牲口时,我已经掌握了这套犁地、耙地、耢地的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不用人牵着牲口,我自己就能吆喝着两三头搭帮的牲口,在做这件事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因为家里没像样的劳动力,所以辍学回来后,就一门心思地学农活。

几年后,也就成了庄稼地里的“小把式”。

稍后几年,村里逐渐富裕的人家,开始买了几台12马力的小拖拉机,不但自己使用方便,还买了小收割机悬挂在拖拉机头上,麦收时节可以帮着大家收割下小麦。

这是北方农村最早、最简单的机械化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大家的地分成了一条一条的,这种小收割机很实用。

将拖拉机开进地里,前面的收割机开始工作,将收割机所覆盖的小麦收割后,传送到另外一侧。

等拖拉机开过去,一块地的小麦,就均匀地“吐”在一侧了。

当时,这种收割机过后,大家还是要将“麦铺子”抱在“麦要”上打捆;人工装车,将麦个子装在人力车、畜力车或者拖拉机车厢里运回打麦场,再来进行小麦的打压。

尽管当时的这种收割机,只能帮着将小麦割下来,而且还要花点钱,但对北方农民来说,已经节省了很多的体力和时间。

所以,大家对这种收割机的需求,趋之若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家,宁愿等到天黑,也要等着这种小收割机来收割小麦。

当时,这种收割机也有个局限,就是拖拉机开过去后,“麦铺子”只能“吐”在右边一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一块要收割的地块,要先用人工割出来一耧的小麦。

这样,收割机过后,所有收割的小麦才有地方卸下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