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长期以来都炒小炒差,这固然有投资者不理智的因素在里面。

但A股其实也不是总在炒小炒差,有些阶段行情,A股还非常认可绩优股的。

而且长期下来,大牛股基本上都是那些绩优股

那么A股炒小炒差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呢?

跟大家讲一个反常识的原因,央行也是炒小炒差的一个推手。

一、GDP不等于利润

一、GDP不等于利润

昨天在社群跟大家介绍了GDP到底是什么。

从生产法来看: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从公式可以看出,即便我们GDP连续高增,但并不必然意味着企业的利润能得到增长。

企业有很大一部分收入都用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了。

也就是说,企业都去卷生产了,但生产出来的东西可不一定都卖得掉。

如果出口高景气,还能赚到利润,如果出口熄火,企业可就要卷死了。

我们都知道,股价=PE*EPS。

当企业的EPS很低时,股价就只能靠干拔估值了。

中证全指的利润增速其实是很低的。

2011年到2023年的年平均增速只有5%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是沪深300,年平均增速大概也只有6%-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别提市值更小的股票了。

国证2000的增速长期为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那种说小盘股成长性好的言论,都是放屁。

正是因为A股的企业从整体层面来说没啥业绩,资金当然就爱投机炒作了。

即便遇到有些企业业绩很好,但资金也不见得青睐。

尤其是那种增速较低的大盘股。

增速慢,就不够性感。

盘子大,不利于炒作。

所以就被边缘化了。

这些大盘价值股虽然每年都有充沛的现金流,分红也很大方,但估值就是一个劲的跌。

反观标普500,年均增速高于10%。

<!--@@SectionTitle="二、A股也会炒绩优股" Type="normal"-->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股也不是只炒垃圾股的。

当经济复苏有强烈预期和现实时,资金还是会去炒绩优股。

比如,2005年到2007年,大盘股一点不比小盘股差。

2014年有一段时间,随着地产政策推出,市场也开始炒大盘股。

2016年到2017年,大盘股涨,小盘股跌。

2019年到2021年,大盘股也比小盘股涨得多。(尤其是2020年)

换句话说,如果经济向好,人们就不是那么爱炒垃圾了。

这也说明资金并不傻。

当梦想和面包放在面前时,还是会去拿面包的。

毕竟面包是实打实的。

只不过,A股的企业业绩在最近十几年并不太好。

央行为什么要承担责任呢?

三、央行稳健货币政策惹得祸

三、央行稳健货币政策惹得祸

我们看到,央行长期以来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即便偶尔需要拉经济了,它也只是浅尝辄止。

只要经济稍微有点恢复,它很快就回到稳健的货币政策上。

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企业业绩没有提振作用。

那么资金可不就扎堆去炒小炒差了吗?

而美联储那边做事就很绝,刺激起来一点不抠搜。

从而使得美股企业的业绩非常漂亮。

亮眼的业绩就能不断消化上涨的估值。

国内企业业绩主要靠财政在刺激,不过效果也被央行对冲掉了。

四、鼓励卷

四、鼓励卷

立场不同,行为就不同。

站在管理层的角度,首先是要把产业链给做起来。

至于企业赚不赚钱,并不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

反而大家卷一点,更能逼出创新来。

反正不管谁被卷死了,最终产业链是建立起来了。这个是硬实力。

建立产业链就需要我们向外学习,并对外输出产品。

当然也要求我们控制物价和人力成本。

控制物价,其实也是在控制企业利润。(货币政策就能压制物价)

不能涨价,哪来的超额利润?

说真的,也怪不得A股的垃圾公司多。

去看看非上市公司吧,业绩更烂。

五 、货币政策的深意

五 、货币政策的深意

把上面这些都看明白后,我们就能知道,央行进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后的意义并不是那么简单。

这不是货币政策的宽松,而是管理层价值取向的改变。

没有业绩的A股,干拔估值,可不就暴涨暴跌吗?

涨起来就帮助社会融资了。

最终一定是一地鸡毛。

一旦有了业绩,市场的审美就不同了。

最近小票炒得这么厉害,还不是因为没业绩。

未来,如果政策给力,炒作的风格就会切换。

不过这有一个过程。

换位思考一下。

由于现在要依靠股权财政。

如果还让企业不赚钱,这招就失灵了。

立场决定了管理层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