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洞庭湖附近,有一个小渔村,村尾住着一户姓索的人家,只有爷孙俩。爷爷索老汉是一个资深的打渔人,一辈子都在湖里讨生活。他的孙子名叫小寒,不到十岁,从小就在湖边摸爬滚打,水性极佳。
小寒的父母也是渔民,三年前,双双死于一场特大风暴。这以后,爷孙俩相依为命。好在穷人家的孩子好养活,似乎风一吹就能生长,小寒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这一天,小寒跟着爷爷索老汉,坐着小船到湖里捉鱼。收网的时候,一条大鱼拖着渔网沉入湖底,索老汉急忙跳下水,追赶大鱼。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不见索老汉上来。这个时间,已经超越了人类身体的极限,小寒一咬牙,跳入水中,潜水寻找爷爷。
小寒反反复复地潜入水下几十次,却没有找到爷爷,连渔网也不见了。小寒慌慌张张地摇着小船靠岸,去找堂叔哭诉。堂叔急忙发动所有渔民,在索老汉落水的的地方搜寻。一直忙到掌灯时分,也没有找到索老汉。
堂叔将哭哭啼啼的小寒,拉到自己家里。小寒一夜未睡,坐在堂叔家的台阶上,望着远处的湖水发呆。第二天,堂叔又去湖里寻找了一天,依然不见索老汉的尸体,只得作罢。他回到家里,安慰小寒,爷爷不在了,他来抚养小寒。
到了第三天,堂叔正在考虑要不要给索老汉建造一座衣冠冢,忽然听见一阵喧闹声,原来索老汉从湖水里走出来了。看见此景的渔民们惊奇万分,因此喧闹起来。他们以为索老汉不是人,而是中了邪,变成水怪了。因为人是不可能在湖底里活三天的。
索老汉和往常一样,笑着和众人打招呼,众人见他没有异常,这才走上前,簇拥着他回家。小寒看见爷爷回来了,飞快地跑来,扑进爷爷的怀里大哭起来。索老汉慈爱地摸着他的头,笑着说:“爷爷这不是回来了吗?好了,乖孙子,别哭了。”
小寒止住哭声,这才惊奇地发现,爷爷的衣服上竟然没有水。他从湖底里走上来,衣服不可能不被水打湿。他将疑惑问了出来,索老汉笑着说:“我学会了避水诀,水珠不沾身。”
众人闻言,又是大吃一惊,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到了家里,大家团团围住寿老汉坐定,让他讲一讲这几天的遭遇。
索老汉清了清嗓子,开始讲了起来。他问道:“你们还记得那一条望月鳝吧?”众人纷纷点头,都说记得。那还是两年前的事情,有一天,索老汉遇见一位年轻的渔民,捕捉到一条黄鳝,像一条大蟒蛇一样粗壮。索老汉想买来给孙子补身子,询问多少钱?
年轻的渔民笑着说:“索老叔,提钱就见外了不是?送给你好了。”当即从鱼篓里拿出黄鳝,送给索老汉。
回到家里,索老汉拿来一个大木盆,装上水,把大黄鳝养在木盆里,打算等几天割一块猪肉,和黄鳝一起炖。
这一天是十五,月亮又大又圆,吃过晚饭,爷孙俩坐在院子里乘凉。索老汉正在闭目养神,忽然听见孙子高声喊道:“爷爷,快看,黄鳝望着月亮念经。”
索老汉腾地站起来,走近木盆观看。这一看不打紧,惊得他张大了嘴,合不拢来。只见大黄鳝盘成一团,抬着头望着天上的明月,嘴巴一张一翕,发出轻微的声音,似乎在念经。
邻居听到小寒的喊声,也跑过来看稀奇,看见此情此景,分外诡异,忍不住大声嚷嚷起来。不一会,村民们都来围观看稀奇。大黄鳝似乎不为外面的吵嚷声所干扰,依然我行我素,望着天上的明月,嘴巴一张一翕,发出轻微的声音。
第二天上午,一名老道闻讯赶来,要花五百两银子买走大黄鳝,说是这条黄鳝,吸收了日月精华,吃了能延年益寿。索老汉闻言一惊,不肯卖。老道以为他要留着自己吃,提出一起吃,一百两银子一碗汤三块肉,也被索老汉拒绝。
索老汉认为,望月鳝苦心修炼不容易,要将它放生。五百两银子虽然让人动心,但是钱财可以挣,良心却不能泯灭。到了晚上,他悄悄地将大黄鳝放入了湖水里。后来,洞庭湖的龙君选妃,大黄鳝有幸被选中,成为偏妃。
前天,诱惑索老汉下水的,是一只水妖。索老汉淹死后,魂魄被黄鳝精接到龙宫里,传授给他道法,让他日后寻找水妖报仇。黄鳝精发动龙宫水族,寻找索老汉的尸体,找到后,将他的魂魄推入身体里,送他回来了。
索老汉讲完,众人无不啧啧称奇,都说好人有好报,要不是索老汉当初放了大黄鳝,就没有今日的起死回生。
索老汉有了道术,不再当渔民了,而是当起了捉妖的天师。他做了一身道袍,制作了一柄桃木剑,背在身上,手摇铃铛,走街串巷,大声吆喝。谁家要是家里不安稳,请他上门捉妖镇邪,往往能立竿见影,收到奇效。
这一天傍晚,索老汉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看见不远处闪过一条黑影,隐没湖水里不见了。索老汉暗提一口气,念动避水诀,钻入水中,追赶黑影。
这个黑影不是别人,正是当初祸害他的水妖,一只螃蟹精。螃蟹精见他穷追不舍,索性停下来,和索老汉斗在一起。索老汉拔出桃木剑,念动咒语,然后掷出桃木剑。桃木剑呼啸而去,劈开螃蟹精的脑袋。
索老汉终于报了大仇,捡起死螃蟹,回到家里,将螃蟹煮熟,让小寒吃了。自此后,小寒水性倍增,可以在水底待上一炷香的功夫。索老汉一生捉拿了不少妖怪,一直活到九十九岁才寿终正寝。
有时候,面对金钱的诱惑,许多人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毕竟,钱财能蒙蔽人的双眼,让人失去理智。任何时候,都要考虑到金钱以外的东西,比如善良,比如公正,比如正义,比如人性。
本故事在于借事喻理,劝喻世人,内容纯属虚构,与封建迷信无关,文中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或涉及的其他方面,俱是艺术加工的需要,与现实毫无关联,敬请理性对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