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由于国军不断的进攻与经济封锁,红军的生活每况愈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的生活状态可以这样形容:吃着高粱饭,喝着南瓜汤,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份用。
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朱德同志却在一次战斗结束后,连夜骑马追赶拿着两块大洋启程回家的国军俘虏,提出了每月80大洋的优厚待遇,来挽留这个国军俘虏。
让人不由产生好奇:这个国军俘虏身上究竟有何种能力能让朱老总月下追人,甚至不惜提出如此优越的条件挽留呢?
一切要从第一次反“围剿”作战说起。
第一次反“围剿”作战
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开创了中国革命战争是“人民战争”的先河,而这次作战的全面胜利也证实了“工农武装割据”、红色政权建设理论的正确性。
在第一次反“围剿”战争期间,红军战士摸清楚了一个奇怪的“铁盒子”——电台的用法,并由此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通信人才,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秋,由于红军和中央根据地的迅猛发展,极大程度撼动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地位。
因此,红军成为了蒋介石的心头大患。
于是,蒋介石立刻采取行动,集中力量,调集了8个师,约10万大军,并任命鲁涤平为南昌行营主任兼第九路军总指挥,企图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围剿”活动,来达到消灭红军,踏平苏区根据地的目的。
鲁涤平
相比于以往的“进剿”“会剿”等局部性行动不同,这次“围剿”的刀尖直指由毛主席、朱德同志指挥的红一方面军。
所有人都意识到,这是敌人的一次有计划有准备的“围剿”,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如果我军没有做好必要充分的准备,很有可能陷入不利的局势里。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毛主席提出了“战略退却”“诱敌深入”的作战原则。
“战略退却”,是在敌强我弱的局势下,不与敌方正面交锋,而采取以逸待劳,待机破敌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
毛主席认为,红军和苏区的不稳定性及全国范围内敌强我弱的形势远未改变两个因素都不利于我军与敌军发生正面交战,我方应实施大踏步战略退却,依靠苏方人民的支援及有利的地形条件,来等待时机发现和制造敌方的弱点,集中兵力实施有效反击,逐个歼灭敌人。
因此,采取“诱敌深入”是粉碎本次大规模军事“围剿”的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
1930年10月30日,总前委在新余县罗坊召开的会议上,通过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决议红军主力立刻先行退却,东渡赣江,而后逐步向苏区中部进行转移。
同年12月,敌军18师师长张辉瓒率领两个孤旅深入龙岗地区向五门岭推进。
在其刚进入狭窄山路时,我军看准时机,抓住机会对其进行四面包围,以4万人对1万人的绝对优势进行猛烈攻击。
激战九个小时后,我军干净利落歼灭了18师主力,并活捉师长张辉瓒。
突如其来的溃败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军心,而红军抓住了军心不稳这一点向东方乘胜追击,成功在牛头湾歼灭谭道源师三分之二的兵力,师长谭道源趁乱仓皇逃窜。
在之后的五天里,红军迎来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连续打了龙岗、东韶两个大胜仗,共歼敌方1.5万人,以绝对性的胜利拉下了这场“围剿”作战的序幕。
而在这次的围剿作战中,红军方面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胜利,还有一个“铁盒子”。
红军战士弄不明白的“铁盒子”
在红军成立之初,作战方式主要以游击战为主,其实对电台的需求并不大。
而在1930年之后,也就是第一次反“围剿”作战时期后,红军的作战模式主要转变为了运动战,需要各部队协调配合,于是产生了无线电通信需求。
所以,获取电台和无线电通讯技术人才对红军来说是作战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顺利歼灭张辉瓒所带领的第18师之后,红军不仅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还缴获了电台,当这个消息传到红军总部时,这可把红军领导高兴坏了,要知道在当时,因为没有电台及通讯技术人员,可出了不少因为消息延误的乱子呢。
但红军领导还没来得及高兴多久,就传来消息:许多红军战士因为不知道电台是何物,所以把发报机,蓄电池等全都打坏了,导致这台电台无法正常工作。
这可把红军领导气坏了,只能电令全军:“各部队所获的一切交通工具,非有高级长官命令不得破坏,违者必究。”
原来当时在整理缴获来的物资时,因为不少红军战士都是穷苦出身,大字都不识几个,怎么能认出电台是什么呢。
所以当他们发现了一个“铁盒子”上连着各种各样的绳子,“铁盒子”的旁边还连着两个有许多绳子的“木盒子”时,错以为这个“铁盒子”是农村酿酒用的酒坛子。
战士们心里当下就火了,以为敌军上战场都带着酒,这可不是不把我军放在眼里吗?
他们不但心中生气,而且手中也不消停,当下就把这个“铁盒子”抬起来狠狠向地上一摔,似要发泄出心中对敌军的痛恨与不满。
但当这个“铁盒子”摔到地上时,传来的不是意料之中的清脆的碎片声和浓烈的酒香味,而听到的是重物坠地的闷响声,闻到的是一股刺鼻的汽油味,映入眼帘的是木盒子破开后花花绿绿的“绳子”。
等到后勤部门的同志闻讯赶来时,可吓坏了,只能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这个“铁盒子”可不是酒坛子,而是我军稀缺的无线电台,而那两个木盒子则是无线电台所使用的发报机和收报机。
这些红军战士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羞愧不已,认真接受了上级的批评教育,但无线电台却再也修不好了。
但比无线电台更为宝贵的,是掌握无线通信技术的人才。
朱德爱才心切,深夜骑马留俘虏
原来在歼灭敌军18师后,我军不仅缴获了红军第一台电台,还俘虏了一批优秀的无线电通讯技术人员。
在得知缴获的电台被毁坏后,朱德同志当即将目光放在了这些优秀的无线电通讯技术人员上,他认为有人才就会有希望,于是决定亲自来见这几位精通通信技术的人才,其中也包括了后来成为开国中将的王铮。
朱德同志在与这些优秀的技术人才见面时,真诚地表示只要他们愿意加入到红军中来,红军将给出每个月80大洋的优越条件。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80大洋足以体现出红军态度的真诚以及对这些人才的重视。
而在与红军的相处过程中,这些电报人员深切感受了来着红军的关怀。
红军并没有将他们当作俘虏看待,而是当作真真切切的人来看待。
所以在朱德等人不懈地努力争取下,最终有九位电台人员表示,愿意加入到红军中来,为红军的电报事业作贡献。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电台损毁的几天后,红军重新在谭道源师处,收缴了一部完整的电台。
红军电台情报工作的未来就此拉开了序幕。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在得知这次成功缴获电台时,朱德并没有第一时间去看这部来之不易的电台,而是向下属仔细询问本次的俘虏名单。
因为当时红军采取的是优待俘虏政策,俘虏可以选择加入到红军的大军中来,抑或是领取路费两块大洋回家,红军绝不干涉俘虏的意愿和选择。
当朱德得知已经有一名电报机械员领了路费归家,并且已经离开一个时辰了。
朱德听到这里,也顾不得其他的,当即侧身上马,出门追赶那名电报人员。
朱德深知这些电报人员是红军未来通讯技术所需要的种子,而他当然舍不得放弃每一粒种子,也不想错过每一粒种子开花结果的时刻。
所以,他的脑中只有一个念头:留住他!
在朱德同志的奋力追赶下,终于追上了这位电报人员。
一碰面,朱德同志甚至来不及缓缓气,直接开门见山,真诚地挽留这名技术人才:
“同志,现在红军正缺你这样的人才,你要是肯留在红军,咱每个月给你80大洋的薪水,你看怎么样?”
古有萧何月下追韩信,今有朱德深夜策马追人才。
这名电报人员被朱老总的真诚所打动,加上红军的人道待遇,最终答应留在红军,为红军搭建电台。
在朱德同志及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下,红军的电台于1931年1月6日成功搭建,红军方面终于能够顺利侦听路透社和南京方面的消息。
从此,红军可谓是拥有了“顺风耳”和“千里眼”,其在日后的作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侦破和截获了敌军一次又一次的计划。
如果回过头来问朱老总,这80块大洋用的值吗?
他一定会笑着回答你:“真值!”
或许80块大洋真的很多,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面前可一点儿也不吃亏!
结语:
战争的成功往往都不是依靠武力一蹴而就的。
敏锐的目光也是不可或缺的取胜法宝。
正因为有了朱德同志的远见卓识,培养出了红军第一批通讯人员,成功搭建起电台,建立了无线电台部门,为红军争取来了通讯技术上的胜利。
而发达的通信技术也使得红军能够提前截获敌人部署的围困堵截计划,提前制作出作战计划,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