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说过:
“一个人的同情要善加控制,否则将比冷淡无情更有害得多。”
善意,存在于每个人潜意识中。
面对深陷困境之人,饱受折磨之人,心中的善意便会被唤醒,从而萌生扶持之意。
这是人的本能,但有时候也是人的悲哀。
因为同情谁,你的潜意识就会主动背负谁的命运。
自己的羽翼尚未丰满,又怎能肩负别人的使命?
当然,这并不是对同情他人的彻底否定,而是要学会如何明智地选择同情时机,同情方式,以及同情对象。
有的人,虽暂时困苦,但却能凭借自身长处立身于世,从而自在享受生活。
而有的人,虽看似可怜,但却有他们的可恨之处,同情不会换来感恩,反而会变本加厉,肆意消耗,如若遇到,务必要远离。
1、抱怨生活,不思进取的人
作者李笑曾说过:
“每个人最应该戒掉的恶习是:抱怨。抱怨只是无能和无奈的表现。”
现实中,身边总不乏有些自怨自艾的人存在。
他们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只知抱怨命运的不公,吐槽社会的现实。
日子过得不如意,就怪出身不显赫,怪父母不作为,却没有想过自己是否足够努力;
看到别人升职加薪,就哀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工作真的来了,却又推三阻四;
被他人远离孤立,就吐槽人性的丑陋,现实的冷漠,却没想过是自己常论人是非所致。
这就是令人深省的“乌鸦定律”。
这类人看似可怜,实际可悲。
只知从外界找原因,却不愿改变自身,整日在唉声叹气中度过,终将在毫无作为中沉沦。
老子曾言:“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真正有格局的人,遭遇挫折时,不会推责于人,而是会反躬自省。
抱怨是本能,解决问题才是本事。
2、言而无信,谎话连篇的人
老话常说:“人无信而不立,业不信而不兴。”
诚心,是一种美好品德,更是立身根本。
一个人是否让人信服,有时并不取决于他的能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能够信守承诺。
有些人行走于世,以道德为尺,以诚信为本,身边相伴之人,必会回以真心。
而有些人,却谎话连篇,敷衍隐瞒,自己说过的话,从不算数,承诺别人的事,从不履行。
与这样的人相处,终将被欺骗辜负。
春秋时期,齐襄公派大将连称、管至父去守卫葵丘,两人问询归期几何,当时正值瓜果上市之际,齐襄公便承诺等来年瓜熟,便派人替换。
可等到第二年,沉迷于享乐的齐襄公,早已将此事忘却,连称迟迟等不到消息,便送回一瓜提醒。
谁知,被打扰了兴致的齐襄公因此大怒,对送瓜使者怒吼道:“等到第二年瓜熟,再商议此事吧。”
此等言而无信之举,成功激怒众臣,没多久,齐襄公便在狩猎途中被刺杀而亡。
信任一旦崩塌,便再难重塑。
守信之人,即使深陷泥沼,亦能淡然处之,因为必定会有人相扶相助。
而失信之人,纵使深处困境,也将孤立无援,孑然一身,最终只能自求多福。
只有真正有信用的人,才能被人支持、认可。
3、忘恩负义,不懂感恩的人
作家塔西佗曾说过:
“施恩可以图报的,方可接受;过此则不感恩,反生恨。”
适度的善意,会使人心生感恩,没有底线的心软,却会养出恩将仇报的人。
唐肃宗志德年间,郑惠王李元懿曾孙、岐州刺史李择言之子李勉,曾在开封当县尉的时候,因种种原因,放走过一个死囚。
几年过后,李勉官运不济,客游河北,却偶遇了当年被自己放走的死囚。
此时,这个囚徒已成为当地富商,家产无数,风光无限。
有幸遇到当年救命恩人,自然激动不已,连忙将其接回家深情款待。
但恩人在眼前,他却在如何报恩上犯了难。
在他认知中,绢布千匹,宅邸数座,黄金万两,都不足以报答救命之恩,结发妻子不忍见其为此担忧,却提议:
“不如将他杀掉吧,只有杀掉他,你的心结才能平,人死了,亏欠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囚犯思来想去,深觉此法可行。多亏李勉防范有加,连夜出逃,才免于一死。
忘恩负义之人,如同农夫救下的蛇,不但不知感恩,甚至还会落井下石,反咬你一口。
如若遇到,请收起自己的善意,趁早远离。
卡耐基曾说过一句很现实的话:
“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你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忘记或不会感谢乃是人的天性。”
善意是美好的展现,但在施展之前,务必要擦亮双眼。
对值得帮助的人,大方施以援手;对罪有应得之人,切勿慈悲心软。
心中有所衡量,才能安然处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