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关头,中美会谈没有达成一致。中方再次减持美债,美国盟友也选择响应,释放了怎样的信号?与此同时,特朗普罕见对华让步,具体情况如何?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美刚结束的金融工作组会议,并没有谈妥。因为会谈结束后,美国方面就透露消息称,准备对中国制造路由器的企业实施制裁。紧接着,美国财政部证实,中方又减持了119亿美元的美债,总持有量下降到7601亿美元。同时,美国的盟友日本、英国也选择减持,前者抛售206亿美元美债,后者则是184亿。
事实上,从2022年启动激进加息后,美联储就开始收缩资产负债表。从今年9月起,美联储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连续3次降息,但缩表并没有停止。这种情况,使得海外投资者加持美债,对美国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然而,中国等美债主要持有国都在抛售,因此美方只能持续提升国债收益率,吸引海外私人投资者。然而,美债规模已经超过36万亿,美国还能用什么支付国债收益?自然是实施新一轮宽松政策,用新发的国债来支付。
然而,国际社会已经注意到,在海外持有国抛售美债时,人民币在全球结算中的占比再次提升,已经重回全球第四大最活跃货币的位置。实际上,这个数字只是SWIFT系统统计的。现在国际贸易总额有30万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是商品贸易,其他的是服务贸易。但中国平均美元的贸易总额约6万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20%,其中出口额3.3万亿美元,世界占比是33%。而中国的贸易中,有超过一半的结算使用了人民币。可以看到,人民币还有很大的“发力空间”,能够给“美元霸权”更大的压力。
面对这种情况,即便是对华态度非常强硬的特朗普,也不得不作出改变。近日,为了避免美国联邦政府关门,共和党提出一份精简拨款法案,原本超过1500页的文件被大幅度删减至116页,涉及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重要领域打压中国的内容被全部删除。特朗普公开表态,力挺这份精简法案。有美媒指出,精简拨款法案就是特朗普和马斯克讨论后的产物。然而,这份法案依然没有在美国众议院获得通过。显然,美国政坛分成了“支持对华经贸合作”和“坚持泛国安化操作”两派,双方的博弈已经白热化。
在经贸战、金融战、科技战等方面,美国已经全面落入下风,甚至是“疼得受不了”。在看到中方再次减持美债后,特朗普等美国政客意识到,必须调整对华策略,否则美国会遭受更大的反噬,付出更大的代价。然而,“对华强硬”已经成为美国的主流政治正确,想要在短期内改变很难做到。讽刺的是,将“对华强硬”变成美国政坛主流的人,就是特朗普自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