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于1891年8月13日,出生在广西桂林的一户中农家庭。
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李培英是一位乡村塾师。
不过,在他出生时,家境已大不如前,还常常举债度日。
6岁起,李宗仁便开始跟着父亲读书。
后来清政府推行“新政”开办新学,李宗仁在征求母亲同意后,进入省城新创立的临桂县立两等小学就读。
初到城里,他因举止言谈带着乡土气,常被城里同学讥笑,加上学习成绩也一直不理想,两个学期后就辍学了。
15岁时,在父亲的主张下,李宗仁进入省立公费纺织习艺厂当学徒。
1907年学成回乡,却仍未有所成。
好在当时家乡盛行习武之风,李宗仁也开始习武,后在武术教练李植甫的劝说下,于1908年冬,成功考入广西陆军小学(第三期生)。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广西陆军小学改为陆军速成学堂,李宗仁编于第二队,学习步科。
1913年毕业时,他被选拔到南宁将校讲习所,担任过准尉见习官、少尉队附等职务。
一年后该所停办,李宗仁便回到老家。
次年,他又前往桂林省模范小学,任高级班军训教官。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此举引发全国人民的声讨。
云南都督蔡锷,率先发起护国战争征讨袁世凯,广西军阀陆荣廷也随之加入。
李宗仁经故旧介绍,进入护国军第六军,林虎部第十三团第二营任中尉排长。
袁世凯死后,李宗仁又随军讨伐,在广东省韶关阻止护国军北伐的粤督龙济光。
林虎的第六军在粤汉铁路南端沿线,与龙济光的军队发生接触,李宗仁所在的第十三团,由肇庆出发开向前线。
战斗打响后,其所在连队的连长,因胆怯临阵脱逃,营长也不知所踪,士兵们在龙济光军队的进攻下开始动摇。
关键时刻,李宗仁挺身而出,命令掌旗兵高举连旗,号令全连士兵冲锋,并且自己率先冲在最前面。
在这次战斗中,李宗仁不幸负伤,子弹击中他的右脸颊,从左边鼻孔穿了出去。
负伤后,他在后方医院养伤,因这次战斗中的英勇表现,递补为连长一职。
1917年秋,李宗仁所在部队北上,入湖南参加护法战争。
起初,护法军在湖南进展顺利,但随着北洋军阀吴佩孚进入湖南,护法军开始处于下风。
次年3月,护法军从长沙败退,李宗仁随军退至安仁县,并在绿野圩附近阻击北洋政府军。
当时营长生病,李宗仁作为代理营长指挥战斗。
战斗开始后,战况对护法军极为不利,北洋军突破阵地,周围友军纷纷溃退,而李宗仁再次身先士卒,率部冲出战壕,冲向北洋政府军的阵地。
北洋政府军遭此反冲锋后,开始全线后撤,李宗仁指挥全营乘胜追击,他自己却被机枪子弹击中胯下,但依旧负伤指挥战斗。
此次负伤后,因其原营长奉调回广东,李宗仁补任营长。
由于他每次大战都冲锋在前,十分骁勇,在部队中被称为“李铁牛”。
就这样,李宗仁在军中逐渐崭露头角。
随后,他与同乡白崇禧、同学黄绍竑几人联手,开启了统一广西的征程。
当时的广西,局势错综复杂,陆荣廷、沈鸿英等旧军阀各据一方,相互争斗,百姓生活在动荡之中。
李宗仁等人充分运用谋略,逐个击破,驱逐了盘踞在此的旧军阀,实现广西的统一。
李宗仁也由此成为桂系新军阀的首领。
在掌握广西军政大权后,他们积极致力于治理广西。
在军事上,大力整顿军队,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素质,使得桂军的战斗力不断增强;
在经济方面,积极推动地方建设,鼓励农工商业发展,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上更是不遗余力,大力兴办学校,推广基础教育,培养各类人才。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广西在他们的治理下,逐渐成为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颇具影响力的地区。
也为后续桂系参与更大范围的军政活动,积攒了雄厚的力量。
北伐战争时期,李宗仁带领桂系军队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北伐的一支重要力量。
桂系第7军,在北伐战场上表现得极为勇猛,一路转战多地,战功赫赫。
他们14天从长沙攻到武汉,打垮吴佩孚10万余众,在汨罗江战役、贺胜桥战役等诸多关键战斗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赢得“钢军”的称誉,极大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进程。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李宗仁也做出饱受争议的举动。
1927年,他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当时的革命事业带来沉重打击。
致使众多共产党人及革命群众惨遭迫害,国共合作的大好局面也因此被破坏。
北伐胜利后,李宗仁等人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各方为了争权夺利,展开新军阀混战。
在蒋桂战争中,蒋介石施展各种手段,利用收买、切断补给线等方式,让桂系军队陷入困境,最终李宗仁落败,退回广西。
此后的中原大战,李宗仁再次联合冯玉祥、阎锡山对蒋介石发起挑战,可结果依旧是兵败,只能继续据守广西。
这一系列事件,使得当时的国内局势愈发复杂动荡,也让李宗仁在历史舞台上起起落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战火迅速蔓延,全国军民都投入到抵御外敌的战斗中。
1938年,李宗仁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守徐州,肩负起在津浦线一带,抗击日军的重要使命。
也正是在这一年,他指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战役——台儿庄战役。
当时,日军妄图迅速打通津浦线,进而实现南北夹击,攻占徐州的战略目标。
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和矶谷廉介的第10师团等精锐部队,气势汹汹地朝着台儿庄方向扑来。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李宗仁精心部署作战计划,集结各路军队,准备与日军展开一场殊死较量。
战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先是台儿庄外围战斗,从1938年3月16日至20日,在滕县保卫战、临沂战斗中,我军顽强抵抗,为后续的决战争取了有利条件。
比如在滕县,川军122师全体将士浴血奋战三日后,虽最终滕县失守,但也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拖住了他们南下的脚步。
临沂战场上,张自忠与庞炳勋紧密配合,让板垣师团久攻不下,战局陷入僵持。
紧接着进入台儿庄攻防战阶段,时间大致是从3月23日至4月15日。
3月23日起,日军濑谷支队福荣联队主力,开始进攻台儿庄,其先是进行数次试探性进攻,27日便在坦克掩护下,对台儿庄北门发起猛攻。
台儿庄守军第2集团军第31师池峰城部毫不畏惧,如守卫北门的181团,在团长王冠五的带领下,即便死伤惨重,依然与日寇展开惨烈巷战,几乎牺牲殆尽。
其余部队也依托城内房屋持续顽强抵抗,使得日军虽占据北门和东门,却始终无法完全占领台儿庄。
而在日军赤柴联队、坂本支队意图增援台儿庄时,李宗仁迅速调兵遣将,命令张金照第30师回援,冯安邦27师阻击赤柴联队,汤恩伯兵团主力南下合围。
日军的增援部队被死死挡住,无法与城内日军会合。
到4月5日,我军发起全面反攻,各参战部队纷纷响应,对台儿庄附近的日军,形成合围之势。
日军察觉到局势不妙后,于4月6日开始烧毁带不走的辎重弹药,然后狼狈向北撤退,一路伤亡惨重。
至4月7日,我军停止追击,台儿庄战役宣告结束,毙伤日军二万余人。
这是抗战全面爆发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它的意义极其重大,在政治上,极大地增强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
对于日军来说,这是他们战役进攻中的一次败退,此前“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彻底破灭,给他们带来沉重的精神挫败。
从国际层面来看,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
此前国际上大多对中国抗战前途抱悲观态度,而此役胜利的消息传出后,有的国家甚至不敢相信。
像英国报刊还发表了赞扬此战中国胜利的评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因此得到提高,并且为争取外援增添了有利条件。
总之,台儿庄战役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那段艰难抗战岁月里全国军民的心,让大家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坚定了抗战到底的意志和信念。
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并没有让李宗仁停下抗战的脚步,此后,他继续率领部队,活跃在各个抗日前线,为抗击日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之后,日军依旧妄图扩大战果,继续对我国内陆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1938年6月,日军集结重兵进攻武汉,李宗仁率部参加了这场规模宏大、历时4个多月的武汉保卫战。
在会战中,李宗仁所部负责江北地区的作战,他指挥第四兵团李品仙所部为右翼兵团,利用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丘陵湖沼的有利地形,遏敌取捷径攻略武汉。
尽管战斗过程无比艰难,期间还遭遇诸多突发状况。
比如蒋介石嫡系部队,军官胡宗南公然抗令,导致平汉路正面门户洞开,给战局带来极大被动,但李宗仁依然坚守岗位,积极应对。
而且在作战期间,李宗仁早年所受枪伤突然发作,导致右眼发炎失明,无奈之下他将指挥权移交给白崇禧,自己即便在治疗期间,也时刻心系前方战事。
除了武汉保卫战,李宗仁还率部参加了鄂北、豫南诸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他充分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顽强的抗战决心。
例如在豫南战役中,面对日军的进攻,李宗仁准确分析判断日军的战略战术,采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之策,指挥各部队灵活作战。
他先是指挥第三十一集团军第十三军,由舞阳向象河关推进,第八十五军主力,向上蔡附近机动等一系列巧妙调兵行动,让日军的合围计划落空。
随后又抓住战机,对日军展开反击,经过激烈战斗,毙伤大量日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