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我发现,很多城市都开了各种各样的零食店,价格特别低,看起来好像不费什么钱,就能买到各种各样的零食。

巧了的是我周围不远的地方,也新开了一些零食店。

其实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越是环境不好的地方,那么各路投资人就想加大马力通过融资加盟赚钱,趁着最后的机会再捞一笔。

那么怎么吸引用户进去购买呢?他们的套路是什么呢?

如果走进去会发现,很多店门口最显眼的地方,会摆一下价格相当便宜的食品。

乍一看好像是市面上各种熟悉的牌子,觉得很便宜,但是仔细一看你会发现这些,都是你没有听过的杂食品牌。

而且它的价格看起来便宜,只是因为在价格上做了文章,低价引流,但实际上消费者花费的成本并不低。

如果你拿它跟山姆或者Costco里面的零食比较,你会发现很多杂牌零食,在相同克数下 ,这些零食店里的价格,会比大牌零食的价格还高。

看似你捡了便宜,其实只是在你的主观意识上,让你觉得占了便宜。

而且我观察过一些零食的配料表。几乎95%的商品里的添加剂,都不止一种。

特别是那些散装零食,你吃到嘴的,看起来是食物,其实一口咬下去,有95%的概率吃的都是各种添加剂。

而且很多添加剂可能在欧盟,及其他国家都是被禁止使用的……

便宜的东西永远有个特点,除了便宜一无是处。

它跟贵的东西有很大的区别,贵的东西是只有你下单那一瞬间,觉得是贵的;

但后续遇到的麻烦和占用的情绪成本,要比你买便宜的东西,少的多。

不仅是零食店,这个原理在哪里都适用。

只要你有了贪便宜的念头,有了占别人便宜的想法,那么你放心,别人一定会想方设法把你引诱到便宜的陷阱里;

那你后续支付的成本,远比你刚开始支付的要大得多。

当然资本的嗅觉,是比普通人更加灵敏的,在这种消费降级、节衣缩食的市场情况下,大部分普通底层人想吃零食的话;

只要能让他们买得起,他们并不在意是正牌还是杂牌。

就像有很多人收入降低,选择吃面条时,他不在意自己吃的是高筋面粉还是低筋面粉,只要能吃饱就行。

当然对于这些目标群体来说,零食毕竟不可能是刚需,如果风口过了,资本撤资了,零食店后续发展也就不好说了。

但对于我来说,如果我想选择买什么东西的话,一定是选择正规牌子,有品质有保证的东西。

第一,能快速节省时间;

第二,健康跟质量都有保证;

第三,省去了后续扯皮跟推诿的成本,售后也有保证。

一开始就奔着省钱去的东西,最后往往也很难省得下钱。

赚到钱的本质就是能操纵别人的时间,为自己服务;

如果自己辛苦花费精力赚来的收入,最后只是为了省一点点钱,而又消耗了大量的时间。

那么赚钱的行为突破,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的瓶颈,这是没有意义的。

一个人的价值,永远与其自身的能力相匹配。拥有核心竞争力,才是一个人屹立不倒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非常反对“贷款投资”的,但我同时也说过,如果你花的是自己未来确定性的钱,你就可以贷款,因为你只不过是把未来自己的钱挪过来,打个时间差而已。

什么叫确定性的钱?比如你是公务员,正常来讲只要你不违法乱纪,基础保障是有的,未来的现金流是稳定的,这就是“确定性的钱”;又或者你不久后有一笔银行的定期存款到期,确定能拿到,这也是“确定性的钱”。那什么是不确定的钱呢?你工作不够稳定,未来这些薪水未必属于你,这就是“不确定的钱”;你预计几个月后别的投资标的会涨到高位,届时你卖掉就能还上这里的贷款,这种“基于你个人主观的预判”,也是“不确定的钱”。

未来不确定的钱,不是你的,你就不能借来投资。这一波很多中产死在哪里?表面上是房子,本质上是杠杆——你要不首付买房,会爆仓吗?会还不上贷款吗?

不会的,它再怎么跌,你都只是资产暂时缩水而已,它的净值终究还是正的。房子是有使用属性,但它同时也是金融产品,不是说多数年轻人都在首付买房,你就可以首付买房的——人家首付买房可能是家底厚,留着钱做其他投资,也可能是工作稳定,有固定的现金流,所以人家贷款,挪的是自己的钱,并没有不妥,但你却未必——你们看似在做同一个行为,其实冒的风险完全不一样。

很多人从来没有接受过财商教育,他们对“贷款利率”是没有概念的,就很容易因为不断贷款,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最典型的莫过于循环贷,以贷养贷——甚至还有人把它当作一种“来钱的技巧”在分享的。我来给你简单算一笔账:一个人随着征信的不断恶化,他能拿到的贷款利率必然是越来越高的,因为正常途径会越来越贷不出钱。

有些人明面的贷款利率就高达20%以上,还不是到期还利息,得按月还本——按月还进去本,就意味着你的资金使用率是不断下降的,所以实际利率往往能飙升到明面利率的2倍左右,即40%多。这已经很夸张了,但还不是最夸张的,这个人还了几个月就还不起钱了,他就不得不继续借新的钱,再次分期,而这将会让他的每月还款变得更多,利率也会滚上去,就这么继续循环,3年后,这个人支付的总还款数,有可能达到本金的3倍以上。

如果他贷款来的钱,都拿去投资了,那么他会投什么呢?显然这个标的的涨幅,没有5倍10倍就等于白搞——也就是说,就算被你押中了金狗,你的获利也就那样,更不用说你打水漂的概率远大于押中了;这个标的还得要能短期获利,如果短期被套了,时间越长你就越惨,因为如果还不出钱,你就得被迫卖掉它,于是就算你的眼光真的好,运气真的好,它在之后真的被证明是一只金狗,也跟你没关系了——即你的投资容错率又降低了。

大部分能生活在底层的人,本就是被社会竞争淘汰下去的边缘人。

也就是说他们吃苦的能力几乎没有,比如创业的苦、自律的苦,研究人与人之间赚钱的苦,他们都是吃不了的。

所以他们只能被迫淘汰成边缘人,去干一些体力去吃体力的苦。

而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智商跟智慧普遍都是不发达的,所以他们不可能让自己的家庭富裕。

而他们跟人交往的时候,为了防止别人看出自己不富裕,大多数都需要依靠所谓的面子,来支撑自己的尊严。

这也就是为什么底层人普遍好面子,因为他们觉得面子是捍卫自己权利的一种方式。

所以他们会要面子大于要里子,也就是所谓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而那些重里子不重面子的聪明人,知道底层的竞争只能两败俱伤,且无赢家,所以早就从那个鬼地方逃出去了。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人很可怜的时候,活得很贫穷的时候,你无需可怜他。

人的思想确实是配得上自己的苦难的,当他愿意让自己活受罪的时候,必然会把自己排斥到社会最边缘。

什么因,种什么果。

聪明人只会毫不犹豫选择快速接受现实,然后抓住一切机会向上爬,抓紧逃离这个吃人的地方。

一个人随着债务压力的增大,心理压力的增大,会越来越倾向于购买高倍预期的土狗,越来越接近开合约,越来越接近被简单的骗术所骗——不是这个人的智商太低,而是在焦虑的影响下,他主动降智,关闭了理性,就愿意去赌一把。

但这样的做法,显然失败的概率远大于成功,于是就会继续增加债务负担。然后他就会更着急,更激进,投资容错率更低,从而不可避免地走上财务的恶性循环。

你的财富在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你的神经智力是高还是低,而在于你正处在一个怎样方向的螺旋之中——这种力量和趋势,远非个体的小聪明程度可以对抗。

所以为什么我们常说聪明不等于智慧?什么是聪明?同等起步下,思维更敏捷,更容易把题解出来,在一城一地的攻防中更有想法,叫聪明;那什么是智慧?通晓事物的原理,掌握人生的通关秘籍,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从开头就能看到结局,叫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位,你们知道价值是什么吗?价值,就是别人能因你而受益,我们就说有价值。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别人受益。你自己受益,不能说有价值,比如你画了一幅画给自己,看着很爽,但只有你很爽,那么这幅画不能叫“有价值”,为什么?因为没有其他人能受益,其他人就不会为此买单。所以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在做很有价值的事情,但只要别人不这么认为,别人不买单,那你就是在感动自己,你这个行为就是消费式地取悦自己,而不是对社会有价值。

那价值大小如何界定呢?以前我们说过,跟“可替代性”有关,谁的可替代性越强,谁就越没有价值,比如扫地阿姨在写字楼里给大家收拾东西,为什么收入这么少?

因为就算她不收拾,大家每人下班后清理干净工位也没什么,甚至不清理也就那样,影响不了团队产出价值,以及她的活在街上随便拉一个阿姨就能干,所以她的价值就不够大,就只能拿很少——这个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价值理念是有差别的,我们以前喜欢把价值大小放一边,强调你好我好大家好,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没有阿姨,你能有这么舒适的办公环境吗?

这些说法都是在和稀泥,其实不是一半,军功章的贡献里可能一个人是99.9%,另一个人是0.1%,但为了和谐,强行被人说成了一人一半。

那我们该如何确定自己的可替代性呢?一个团队里面,看似人人都可被替代,那谁才是“更”不可替代的那个?

两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