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一个前提,是先跟自己在一起。
如果一个人并不需要跟别人在一起的话,那往上一个维度说,他已经本自具足,自然不需要跟任何人交好。
但我认为世界总是不完美的,更倾向于相信并没有这样的人,就连能改变自己的神,也是不断经历外求落空,最后明心见性,才始终内求的。
绝大部分的人,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他们大多一个需求被满足之后,再衍生出另外一个需求,生生不息,欲求不满,无穷尽也。
你认真观察一下,人们热衷于择偶,也是期待在两性关系或者更深一步的婚姻家庭关系中获得某种完整性。不管是社会形象也好,还是某种内心对自己人生图景的设定,都不允许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包括择友、择人等,最底层的逻辑都是一个人没办法完成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转而寻求外部合作,让别人跟自己一起完成。
合作伙伴,生意场上大家利益绑定;朋友,生活上分担喜怒哀乐,大家彼此成为利益相关人。
人真的很有趣,一旦牵扯到个人的利益,平时再怎么浑浑噩噩,也会立刻精神抖擞起来,内心自动算计起来,知道该怎么选择,跟谁在一起对自己才是利益最大化。
所以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但重要的不是这件事,而是你得先跟自己站在一起。
所以兜兜转转又回到你的身上,扪心自问,你到底想要什么?你跟谁站在一起才会满意?
这时候,很多人会给出一些普世的、书面的,比如正直、诚信、善良之类广义标准,但其实这些标准往往放在一个人身上,你可能会欣赏,但是作为朋友,或者伴侣自己并不一定喜欢。喜欢这种私人的事情,是很主观的,倘若自己的本心拒绝,那么你们根本无法交好,更不提成为朋友或者伴侣了。
要我说,和谁在一起,不是在建立什么择人标准,而是在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环境。跟你选择购买什么样的家居用品装饰居住空间,选择吃什么口味的食物一样,最后都是满足自己。
只要选择,就会出现两种,一种要么选自己没有的,另外一种要么选择跟自己一样的。前者坚信选择可以扩大自己,后者坚信自己就是最佳的选择。这是两种思维方式,没有孰对谁错,只有匹配与否。
所有的选择最终都是为了确认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什么样是可怖、可恨、亦或者是可爱,还是反复无常,贪婪都没关系,第一步知道,才会有第二步求解。
人跟人在一起,都是吸引力跟筛选得来的。
就算你知道自己不怎么样,也不要自暴自弃,应该要了解这个世界上跟你一样的人大有人在,你绝对不是个例,也不是应该被孤立对待的那一个。
当然你也不要把这个作为给自己开脱的理由。人想要拥有更好的外部环境,就得诚实面对自己的匮乏感做出调整与舍弃。
分辨哪些是真实需要,哪些是长期需要,哪些只是短期满足的,哪些可以内求,哪些可以外求。
起码这一步承认自己本真面目的勇气要有,不然你是吸引不了什么所谓“好人”的。
有些东西,比如热闹、虚荣、面子等这些玩意,原先很需要,短暂拥有之后,可能反而不想再得到了。
人的匮乏中,不是所有都是真实需要的,也不是所有的匮乏都是一直存在的。你要相信一个动态平衡的你,正如相信你和谁在一起,都是为了让当下每个你活得更自在。
这世界上,一定有人跟你在反方向,拥有另外一面的特质,会给你跟这个世界相处的另外一种新思路。你可以跟他们碰头,也可以让他们找你碰头。
但都绕不开,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你自己要什么。人都要尽早去完成自己的“社会化”。
解决自己具体的一个个问题。
包括但不限于两性关系、赚钱以及婚姻,体验总是大于瞻前顾后,大于满脑子空想,大于泛泛而谈,卖弄玄思。
对,我真的觉得体感极为珍贵,那些学了,听了再多的高认知,没有你亲身去验证跟变现,都是屁话跟画虎烂,根本不需要参考,也不需要放在心上。
但是倘若你去真正地“社会化”了,冲进人堆里,试图解决自己对这个社会一系列运作规则的迷思,那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个个真实的感受,一个个具体且不论大小的麻烦跟困惑。
具体就意味着相对容易找到答案,具体意味着感受是真实的。
真实的感受是无法自欺欺人的,只要不自欺欺人,那人生尚且可活亦有精彩空间可探索。好比你没赚钱,都不知道谈钱这件事,是要克服羞耻的。你没有进入婚姻,是不知道金钱在某些情况下是感情的试金石。
有必要在这里谈一下,什么是社会化?其实这个词有多么新鲜吗?我看是没有的,打从你小时候上学,外部对学校这个环境的定义就是小社会,既然每个人都在混社会,没有道理不被异化,只不过程度的高低不同罢了。
但是在学校的那条“社会化”,秉承的是群体最优原则,目的是为上层服务,降低管理成本的。
而另外一条社会化,从你踏出校门,独立对自己负责的那一刻开始,可以说只能靠自己一个人悟道。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在摸爬滚打,不断地实现个人价值最优,向上生长。
这是很多人唯一的解法。
当然不是鼓吹你肉身先硬上,凡事不三思就直接先行了。
当你打算解决自己每一个当下具体、重要的问题时,我建议你可以按照这三个步骤来。
首先,想明白它们究竟是什么。比如说很多人都想独立赚钱(不是打工),但不知道做什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