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专注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的怦然。
前段时间,在某重点高中做班主任的闺蜜六六让我见了一个女孩。
瘦瘦小小的她坐在我们面前,穿着整洁的校服,低垂着头,一言不发。
六六说,女孩子才高一,是自己班上的学生。在一次班级活动中,同学发现她的手臂上有很多的伤痕,便被带到了自己面前。
可是,女孩并不愿意回答为什么要伤害自己,反而很真诚地恳求她:“我想休学,您能帮帮我吗?”
六六做了十几年老师,第一次遇到有学生求着帮忙让自己休学。
六六知道女孩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便把她带到了我面前。
青春期的孩子厌学,并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但厌学的原因却各不相同。
只有找到孩子厌学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
在和女孩聊天的时候才知道,她从初一开始便有了自伤的行为,学习,更是被父亲逼着才考入了高中。
原本以为上了高中,离开父母,独自在校住宿,能够会变得更好。却不想,高一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让女孩再次产生了逃避的想法,在向父母提出休学并被大骂一顿后,再次拿起了家里的水果刀……
虽然,并没有酿成大祸,但女孩显然已经无法用正常的方法去解脱生活给予她的痛苦。
在了解到女孩的悲伤之后,我建议六六找来女孩的父母了解情况。
六六说,她已经见过女孩的母亲,是一位很强势的女子。
六六说了一件发生在自己面前的小事,她说她刚和女孩母女俩沟通结束。女孩想回教师拿写书本回去,母亲便大声阻止道:“就回去半天,看了医生就回来,拿什么书本嘛?我还有很多事情等着的呢,你妹妹还在家生病,你爸爸还忙着上班,等下还要送你去医院……”
连珠炮似的一通话,说得女孩不得不选择节节退步,只得灰溜溜地跟着母亲回去了。
太强势的母亲往往会以一种无微不至却又过分控制的方式介入女儿的生活,这种影响深远且复杂。在女儿年幼时,母亲的强势或许能为她遮风挡雨,构建一个看似完美的成长环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保护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束缚。
女孩被确诊为重·度·抑·郁和焦·虑,有较为强烈的自·我·伤·害·意识。为此,住了一周的院,在病情并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出院了。因为母亲没办法给予她足够的陪护,爸爸一个人也无法照顾妹妹,只能让她出院。
可是,她的病情并没有明显好转,强烈的躯体反应都还存在,父母便要求她返校学习,因为高中的课程耽误不起。
高中的课程确实耽误不起,但比起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并不是天大的事儿。
虽然,并不清楚女孩生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但父母的强势,确实让她在成长过程中踹不过气来。
这样的父母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帜,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不少的阻力。
电视剧《小欢喜》里的英子就是在强势的妈妈养育下患上抑·郁·症·的。
虽然她成绩优秀,但一直得不到妈妈的肯定,就连读什么样的大学,报什么样的专业都要听妈妈的。
一开始她选择了沉默和顺从,不想和妈妈发生冲突,更不愿意被批评。然而,长期的顺从导致她一度失去了独立的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直到高考前夕,她才在妈妈的压迫下选择了反抗,看着剧中她抱着栏杆,绝望地大声哭诉,在屏幕前的观众都跟着一起落泪。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可是,什么是他们想要的,却是很多父母都会忽视,甚至无视的。
他们一意孤行地按照自己的人生经历安排孩子的人生,导致孩子感到被束缚和压抑。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可能会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使得亲子关系一塌糊涂。
不仅如此,长期生活在强势父母的控制下,孩子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助、无望和缺乏自我价值感。
英子跳海的时候,对着妈妈哭诉,她理解妈妈所有的付出,甚至哭着说自己配不上妈妈给的爱,那一幕,任谁听了都揪心。
这样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著名诗人纪伯伦 曾经 在他的散文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写到:“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藉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並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职场二胎妈妈,专注家庭教育和孩子心理健康,分享育儿知识和好书,和孩子一起成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