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毛主席与周总理堪称新中国的一对黄金搭档。
毛主席占位全局,负责拿大主意;而周总理则周密稳健,办事滴水不漏,与毛主席形成鲜明的互补。
他们二人携手互相合作,一同催动中国的革命事业稳定向前发展。
可就是这样一对黄金搭档,却在1961年中南海罕见地发生了分歧,甚至还互相争吵。
那么,毛主席与周总理为何会发生争吵呢?其中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毛主席以身作则节省粮食
1959年至1961年,新中国发生了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旱灾。
最严重的时期,江南水乡连续数月滴雨未下。
江南百姓的口粮在一点一点减少,从三十斤减到十几斤,甚至后来不足十斤。
天气大旱,除了粮食,蔬菜也成了奢侈品。
人们为了填饱肚子,草根、树皮、树叶等,一切能吃的东西都毫不放过。
为此,毛主席主动发出号召,主动减少自己的粮食定额,将省出来的粮食分与他人。
各地政府也都纷纷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减少自己的口粮,希望通过节约粮食的方式,与全国5亿4千万人民共同度过此次难关。
虽然此举会挽救许多人的生命,但代价是不言而喻的。
长期无法填饱肚子,就会导致营养不良,进而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例如面黄肌瘦,免疫力下降,甚至患上水肿病等等。
当时,中国人民因饥饿而出现最多的不良反应就是水肿病。
此病症看上去与正常人无二,但只要使劲按在身体一处,按下去的部位会长时间保持塌陷状态,许久无法恢复。
短时间内患上水肿病倒还好,可一旦长时间患上此病症,将会极大影响身体的健康。
不仅会导致全身乏力,肾脏等器官能力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右心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当时,毛主席就患上了此病症。
当向全国发出减少口粮的口号后,毛主席每月的粮食份额减至26斤。
同时为了提醒自己不吃过量粮,他专门在中南海的一面墙上写下这几个标语用来提醒自己:不吃肉,只吃素,每月只吃粮26斤!
其他中央领导人也按照毛主席的标准,纷纷将自己的每月口粮降至26斤。
当然此举也被其他各地机构争相效仿,纷纷将自己的口粮降至26斤,甚至还要更低。
周总理和毛主席因“吃肉”发生争执
不过,此举所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很多地方同志因长期的营养不良,纷纷病倒,毛主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众所周知,毛主席在长时间领导中国革命时,经常一工作就是几天几夜不合眼。
不稳定的作息规律,导致毛主席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再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
毛主席出现乏力、精神萎靡、失眠等症状,身体每况愈下。
因此,卫士们为了给毛主席补充营养,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一次,中南海的炊事班长,偷偷托人送来了一条鱼。
他将鱼刺全部剃除,再将鱼肉剁碎,放在锅里用小火慢慢熬制。
等到鱼肉煮烂,再放入一些菜叶,吸取汤中的油脂,看上去与日常的菜汤无二。
但这终究是一道荤菜,吃素已久的毛主席刚喝了一口汤就察觉出不对。
他将炊事班长叫来严厉地批评了一顿,并叮嘱他不要再犯。
经此一事,一名卫士又想到了一个主意:毛主席爱吃辣,如果在汤中放入辣椒,辣味就可以压住肉汤味。
众人一听,便觉得此举值得一试,于是凑钱买来了一只鸡。
这次炊事班长汲取上次的教训,将鸡肉剁得极碎,用小火熬制一整天。
再用大漏勺将汤中的鸡肉一捞而尽,最后再放入一些辣椒酱。
不过炊事班班长仍旧不放心,直至尝了一口觉得嘴中火辣辣地痛,这才将鸡汤端到毛主席的面前。
但当炊事班长突然端来一碗“辣椒汤”,毛主席便察觉出了端倪。
炊事班长只能无奈的劝说道:“毛主席,您的身体越来越差,把这碗鸡汤喝了,补充下营养吧。”
毛主席知道这是同志们一番苦心,可全国人民都在饿肚子,自己又怎么能心安理得地喝下鸡汤呢?
最后,毛主席将鸡汤分给了中南海的工作人员。
几次三番都未能达成目标,毛主席的卫士只能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周总理。
周总理第二天便以汇报工作的目的,来到毛主席的住处。
当天中午时分,毛主席邀请周总理留下一起吃午饭。
桌上只有一盘咸菜和一份素菜,碗中只有半碗米饭。
毛主席吃得有滋有味,可周总理却迟迟不肯动筷。
毛主席问道:“恩来,饭菜不合你的胃口吗?”
周总理只能说出此行的目的:“主席,你还是要多少吃一点肉的。你是国家的领袖,身体健康同样也很重要。”
毛主席却执拗的说道:“恩来,现在全国这么多人都无法填饱肚子,我能吃上饭已经很幸运了,又怎么能吃得下去肉呢?”
周总理仍旧不愿放弃,用了历史上的诸多案例来说明,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身体健康对这个国家有多么的重要。
可毛主席仍旧不肯妥协,两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句,争得面红耳赤。
最后还是毛主席棋高一招,说得周总理无言以对。
“恩来,你总是劝我吃肉,可你自己吃肉了吗?”
周总理作为新中国的“大管家”,每时每刻都在为全国人民着想。
1954年夏,江淮一带暴雨频发,导致淮河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几十万间房屋倒塌,近千万人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
周总理闻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抚慰灾民。
在那段时期,周总理经常是几天几夜不合眼,指导灾区的救援工作。
直至完成了所有灾民的安置工作,周总理才安心的睡了一觉。
而这次大旱灾,周总理更是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口粮份额减少到了每月仅有24斤,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毛主席又继续说道:
“恩来,比起我你才更应该要吃肉。你是新中国总理,是全国的大管家,负责新中国整体的统筹规划,你要是倒下了,新中国岂不是要瘫痪了?”
最后,周总理此行并没有达成目的。
毛主席与周总理一心为民解决困难
毛主席和周总理之所以如此,皆是因为他们二人都是从人民群众中走出,知晓百姓的艰难与不易。
而且与民共患难,向来是我党的优秀传统。
毛主席曾说过:“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更是严格执行这一标准。
1928年,毛主席率领工农红军来到江西遂川塘边村。
刚一进村,毛主席就发现了这一现象:路边田中的许多稻苗生长的都是东倒西歪,田中还有许多石块。
江西位于江南,每年盛夏时分暴雨频发,所积攒的雨水很容易就会将路冲垮。
经过简单的了解,毛主席组织战士们开始修路。
无论是施工,还是具体的人员安排,毛主席都亲自过问。
没几日,塘边村便有了一条崭新的大道。
而且,毛主席还汲取之前路被雨水冲垮的教训,这次修路使用石块与泥土相结合的方式:
石块为路基,泥土填置在石块的缝隙中,经过来回踩踏,这条大道就变得十分稳固。
1933年4月,党中央迁至沙洲坝。
当时沙洲坝虽位于江西,但老百姓的饮水还是一大问题。
如今这里又来了许多红军,生活用水就更加紧张。
毛主席闻讯后,又马不停蹄的开始解决水源问题。
沙洲坝地区多山,山涧有无数条流淌至今的溪流,毛主席随即决定从山间引水。
战士们用山竹作引水工具,将一颗颗竹子从中间一分为二,去除中间的竹节,从高往低铺设了一条简易的引水管道。
水源问题暂时缓解了,可毛主席仍旧不放心。这种方法是暂时性的,不能一劳永逸。
于是毛主席又派人到处勘探,打造水井。
可沙洲坝自古以来没有打造过地下水井,如何选址就成为一大问题。
红军战士们好不容易才打造好了一口水井,可因选址的问题,这口水井没多久便枯竭了。
战士们吸取教训,在距离沙洲坝不远处的一座山脚旁,又重新打造了一口水井,旁边还有一条流淌的溪流。
村民们喝着那甘甜的井水,不禁说道:“毛主席,您真是什么都为我们想到了。”
村民为了纪念红军的这一行为,在这口水井旁立下了一座石碑,上面赫然刻着“喝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14个大字。
如今,沙洲坝的村民早已通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为水源困扰。
而这口水井也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旅游景区,每年为沙洲坝创下不菲的旅游收入。
毛主席为中国老百姓解决的困难何其之多,这仅是其中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罢了。
与毛主席相比,周总理为人民解决的困难也毫不逊色。
在《汉书·丙吉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西汉宣帝时期,丙吉外出,看到街上有两人互殴,他没做处理继续向前。
不一会儿他发现,一位老农驱使着一头耕牛从他身旁经过,且耕牛气喘吁吁。
丙吉当忙停下脚步问其原因。
他的部下不解,便询问为何。
丙吉则回复道:
有人互殴,自由衙门解决,我只需考察县令的政绩即可。
而老农则不同,耕牛事关国家粮食耕种。
如果是天气的原因导致耕牛气喘,那么今年过热的天气将会发生旱灾,从而导致粮食的减产。
恰巧,在周总理的身上就发生了类似的事情。
一天,周总理闲着无事,便拿起家中的账本观看,刚翻到一页,他就察觉了端倪。
原来是工作人员买盐多花了一分钱,在账本上写道:今买盐一斤,共花费1毛5分钱。
周总理马上给北京市政府打去了电话,询问他们食盐为何涨价了一分钱?
北京市政府马上给出解释:卫生局为了避免人民患上大脖子病,特在市场上推出了加碘盐,食盐价格这才上涨了一分钱。
而周总理却叮嘱他们:食盐价格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切忌不可随意涨价。
无论是西汉丙吉通过问牛察觉天气异常,还是周总理事必躬亲地了解食盐涨价。
从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他们却能察觉出异样,足以证明他们对百姓的关心。
更能体现出他们洞若观火、防患于未然的智慧。
毛主席和周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都为新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一心为民、事必躬亲,这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和平生活。
后人应继承先辈的意志与精神,为新中国贡献一份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