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但是却很少人知道夏至有吃面的习俗。其实,只要你只要这么一句俗语,便能知道这两个节气的习俗,即“冬至饺子夏至面”,那么这样一句谚语是怎么来的呢?冬至饺子夏至面的来历是什么?冬至饺子夏至面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冬至饺子夏至面的由来和寓意
“冬至饺子夏至面”的完整版是“冬至饺子夏至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冬至饺子是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冬至节吃水饺或馄饨的习俗。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源于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长沙做官时,看到百姓因寒冷而冻伤耳朵,便发明了“祛寒娇耳汤”来治疗。他将羊肉和一些祛寒药物放在锅里煮,然后将煮熟的羊肉切碎,用面皮包成类似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煮熟。张仲景把这种食物分发给穷人,帮助他们御寒。后来,为了纪念张仲景,人们在冬至这天开始吃饺子,寓意团圆和迎接新的一年。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来的一个节气。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也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夏至吃面的习俗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夏至标志着新麦的收获季节,人们会用新麦磨成面粉制作面条,象征着尝新和庆祝丰收。夏至也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来,吃面可以消除饥饿,帮助家人熬过苦夏,寓意身体健康和长长久久。此外,夏至吃面还象征着团圆、健康长寿和驱邪,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饺子)入伏面。”招远吃水饺,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邹城喜欢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峄山山洞里避暑。
冬至饺子和夏至面的文化背景:这两个习俗不仅是中国传统节气习俗的一部分,还蕴含着古人对天地四时的思考和对自然界的阴阳消长相对应的生活哲学。冬至和夏至分别代表了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候,人们通过饮食来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时也寄托了对家庭团聚和健康长寿的期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