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食品安全、业绩严重下滑等等,笼罩于良品铺子的阴影,似乎始终挥之不去。
近期,良品铺子的股价刚刚经历了剧烈震荡:自12月10日起的三个交易日里,股价一度逼近或达到涨停,但随后数日则陷入连续下跌,13日跌幅甚至超过8%。
巧合的是,就在股价上涨的起点——12月10日,良品铺子的第二大股东达永有限完成了新一轮股份减持。
至于两者是否存在直接关联,外界尚难窥其究竟。
1
运营萎缩走向业绩深谷
2024年三季报显示,良品铺子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4.80亿元,同比下降8.66%;经营净利润仅1655.16万元,同比骤降91.33%;归母净利润仅1939.03万元,同比降幅高达89.86%。特别是在第三季度单季,实现营收15.94亿元,同比下降20.81%,降幅超过五分之一;归母净利润更是出现450.03万元的亏损,同比暴跌325.20%,降幅之巨,令人咋舌。
正经社分析师发现,良品铺子营收、利润的双双下滑其实已经持续了多个财报周期,净利润的跌幅尤其巨大。
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收的略微增长之后,半年报业绩就是双双下滑:营收38.86亿元,同比下降了2.52%;经营净利润2304.29万元,同比大跌87.83%;归母净利润2389.06万元,同比大跌87.38%。
回顾过往,2023年,良品铺子的业绩同样在半年报出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双重下滑,下滑幅度在后续报告期中逐渐加剧。且尽管营收有所增长,净利润却未能随之增加,反而出现减少。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良品铺子实现营收38.15亿亿元,同比下降近五分之一,达19.42%;净利润1.89亿元,同比下滑2.92%。三季度及年底,营收分别为59.99亿元、80.46亿元,同比分别下滑了14.33%、14.76%;净利润则分别为1.91亿元和1.79亿元,同比降幅扩大至33.61%和46.35%。
其实,良品铺子早已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从2020年至2022年,分别实现营收78.94亿元、93.24亿元和94.4亿元,对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44亿元、2.82亿元、3.35亿元,增长乏力。
此外,最新经营数据显示,良品铺子的门店数量也在缩减。截至2023年底,其拥有3293家门店,但至2024年三季度末,总门店数已减少至2814家,净减少479家,这进一步凸显良品铺子运营的萎缩态势。
显然,良品铺子在市场拓展与产品销售方面正面临严峻挑战,营业收入的持续下滑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构成了实质性威胁。同时,净利润的大幅萎缩更是直观反映了盈利能力的显著减弱,这无疑加剧了外界对其未来前景的担忧。
2
股东撤离趋势愈发明显
与业绩严重下滑相伴随的,是资本的步步后撤。
就在12月12日,良品铺子发布公告称,12月2日至12月10日期间,其第二大股东达永有限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4,560,400股,占总股本的 1.14%。减持后,达永有限仍持有良品铺子76,836,126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9.16%。
回顾历史,良品铺子2010年A轮5100万元的融资由今日资本所投。此后,今日资本旗下LT III(HK)和LT II(HK)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成为良品铺子的股东,各自持股17%。
2015年,良品铺子当时的全体股东,将各自所持股权悉数转让给了达永有限。于是,达永有限成了良品铺子的唯一股东。
达永有限实际上是今日资本旗下美元基金Capital Today China Growth Fund II,L.P.为良品铺子设立的专项出资平台。
2017年,为了给良品铺子上市扫清障碍,达永有限将所持股权的57.95%,分别转让给了宁波汉意、宁波艾邦、宁波军龙、宁波汉宁、宁波汉良、宁波汉林、宁波汉亮、良品投资,而各自的转让价格都仅为1元。
此次转让后,宁波汉意凭借45.09%的持股比例成为良品铺子的第一大股东。公开信息显示,宁波汉意的股东包括良品铺子创始人杨红春、现任董事长杨银芬等多位高管。达永有限持股比例则降至42.05%,由唯一股东变为了第二大股东。
同样在2017年,高瓴资本也通过股权转让、增资等方式,获得了良品铺子的股权。至2020年上市前,今日资本和高瓴资本分别持有良品铺子33.75%和13.00%的股权。
然而,作为曾经的资本宠儿,良品铺子在实现上市后,就逐渐被资本所抛弃。近几年,资本撤离的趋势愈发明显。
2021年2月,限售股甫一解禁,高瓴资本就迫不及待地公布了减持良品铺子股权的计划。经历数轮减持,至2023年底,高瓴资本的持股比例仅余3%。
正经社分析师发现,到了2024年中报,高瓴资本甚至已经不在前十大股东之列。而排名第十的股东申万宏源的持股比例仅为0.51%,照此推测,高瓴资本或许已经彻底退出良品铺子。
同样,持有良品铺子股权超过13年的今日资本,也是频频减持。上市之初,达永有限的持股比例为30.30%,但经过多轮减持,如今其持股比例已降至19.16%。
事实上,良品铺子的前十大股东中,包括宁波汉亮、宁波汉林、宁波汉宁、宁波汉良等都有过减持的行为,甚至第一大股东宁波汉意也未能例外。2024年5月18日,良品铺子就公告称,宁波汉意计划减持不超过3%的股份。不过随后又宣布停止减持计划,最终实际减持了0.15%的股份。
据相关媒体的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初至今年上半年,良品铺子的创始人和高管团队在股价下跌期间,还累计减持了1.5%的股份,套现约1.40亿元。同期,今日资本也先后套现了超过6亿元。
今年10月至12月的减持中,今日资本再次抛售了良品铺子3%的股份,套现约1.42亿元。
3
食安问题频发雪上加霜
业绩严重下滑、资本后撤,这还不是全部。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使得运营雪上加霜。
良品铺子采用的是“代工+贴牌”的运营模式,缺乏自有生产工厂。
该模式虽然为良品铺子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和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由于不直接参与生产,良品铺子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力相对薄弱,代工厂在设备、工艺、管理上的差异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同时,休闲零食对储存条件有着严格要求,而代工厂或物流公司在储存和运输中可能因管理不善或设备不足,导致食品变质、发霉等食品安全问题。
此外,代工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以次充好、降低成本的行为。
总之,“代工+贴牌”模式在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极易出现问题,给良品铺子的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
网络投诉平台上,关于良品铺子的食品安全问题投诉层出不穷,包括食品发霉、含有异物、发现蛆虫等,仅在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就共计近2000条。
近期,配料表真假争议事件对良品铺子的食品安全形象影响尤为严重。
该事件导致大量消费者收到货后立即退货,“良品铺子退货率高达95%以上”的消息一度登上热搜。
目前,这一事件已经过数轮拉扯数轮反转,而无论结果如何,对于良品铺子品牌形象的损害已是无可估量。
4
重营销轻研发恶性循环
良品铺子的运营模式中,跟“代工+贴牌”如影随形的,是重营销轻研发。
以2023年为例,其销售费用率高达19.55%,研发费用率则仅为0.55%。
进入2024年,这一趋势并未扭转,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率略微攀升至20.58%,研发费用率却进一步降至0.27%。
高昂的销售费用作为营业成本之外的最大支出,持续的高企凸显了良品铺子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乏力。在运营高度依赖营销推动的情况下,面对零食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内卷化的市场态势,良品铺子更难以有效削减开支。
这一状况或许使其所强调的降本增效策略正陷入实施困境。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研发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极其重要的环节,良品铺子对研发费用的削减,不仅加剧了原本就不足的研发效率和能力的下降,更是对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造成了进一步的损害。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其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收入减少导致研发投入更加紧缩,而研发投入的减少又反作用于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使其进一步削弱。
凡此种种,都是良品铺子当前不得不面对的严峻考验。
曾经,良品铺子向外界讲述了一系列充满励志色彩的资本故事。
1973年10月出生的创始人杨春红在分享良品铺子的创立初心时,就满怀激情地表示:“我要做一个品牌,做一个企业,要做一件大事,一件长期的事”,“我们想如果把全世界好吃的零食搬到顾客的家门口,一定可以做成一个很有想象力的生意”,“良品铺子能成为一家百年老店,等到我70岁时,企业的领导人已经更替,但是良品人的精神还在一代代传承,良品铺子还会有很美好的未来” 。
而为了凸显自身对研发的重视,良品铺子不仅宣传了“在科研创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力”的运营战略,还积极展示其走访国内顶尖食品实验室、成立食品营养健康研究院、与高校及国内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产品等故事。
1974年10月出生的现任董事长杨银芬在谈及公司的研发属性时,更是自豪地宣称,良品铺子首先是一家技术公司,其次才是一家传媒公司。
在良品铺子讲述的资本故事中,最具雄心壮志且鼓舞人心的莫过于扩张蓝图。其认为,凭借自身开店的方法和速度,足以支撑将门店数量扩张至20000家。更有甚者,在2020年上市之初,良品铺子就豪言:“下一个十年,我们要实现千亿营收的目标。”
然而,到了2024年年底,十年目标进程已过去近半,人们看到的却是良品铺子在营收、利润、门店等方面的大幅度萎缩,是离千亿目标更加的遥不可及,是销售费用率控制的乏力和不停削减的研发投入。
杨银芬在去年刚上任时曾告诫员工:“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仅是活得困难的问题,而是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
时至今日,危机信号进一步凸显,如何活下去的问题,似乎愈发靠近了良品铺子。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