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出身名门,生于隋开皇十六年(596 年)的杭州。他的父亲褚亮在隋朝当官,在宫中与虞世南、欧阳询交往甚密,这也难怪褚遂良从小就能把字写好,原来是有丰厚资源啊。
他早年跟随父亲褚亮学书,后又师从虞世南、欧阳询、史陵等人,最终上追王羲之,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被后人誉为 “唐楷广大教化主”,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 “初唐四大家”。
唐代虽说出了不少优秀楷书大家,但其能留存下来的真迹是却很少,因年代太过久远,像欧阳询的碑刻都风化许多字看不清了,更别提及墨迹本了。褚遂良仅存的书迹也不多,《大字阴符经》是其一本,还有就是《倪宽赞》。
《倪宽赞》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素笺乌丝栏,纵 24.6cm,横 170.1cm,全卷 50 行、345 个字,字径约 3 厘米。 其用笔灵动多变,笔力均匀流畅,每一处运笔皆扎实稳健,同时巧妙融入轻盈灵动、洒脱自然之笔法神韵。
起笔轻盈敏捷,仿若蜻蜓点水,收笔则沉稳笃定,力透纸背。主要笔画舒展得当,似长袖善舞,赋予整个字势一种翩然若仙、潇洒不羁、安闲淡雅、气定神闲且超凡脱俗的独特气质,观之令人心驰神往,仿若能感受到书者创作时的悠然心境与豪迈气度。
王世贞则对褚遂良的书法这样说的,一笔勾划、一个捺笔有着千钧般的力量,虽然在形态上呈现出向外拓展以取姿态的样子,但在笔画的中段(按笔发力等处理上)是有其特定技法和规矩的。“一勾一捺有千钧之力,虽外拓取姿,而中擪有法。”
从《倪宽赞》的墨迹观之,尤为明显。其书风或学钟繇之体而古雅,或师逸少之法而瘦劲,无怪苏轼说:“清远潇洒,微杂隶体。”
从笔画细节来看,《倪宽赞》凌空取势,顺势入纸,行笔中锋,笔画提按分明。《倪宽赞》端庄雅正,重心略靠右边,左右开张,空灵舒展。与褚遂良的其他晚期作品如《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对比,会发现风格上的近似,外柔内刚,劲挺秀美,长横画笔锋外露,此时已经脱离古法的拘囿,自成一家。其笔法细腻丰富,结字、章法严谨,全卷唐法晋韵,顾盼有情。
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赵孟坚跋称:显得平和、柔美、顺畅,就好像是超凡脱俗、悟得大道的人一样,世间的凡俗尘埃丝毫都不能沾染、影响到它。(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吴宽则说:书法家们常说,创作楷书的时候,如果能够蕴含篆书、隶书的笔法规则,那么写出来的字就会显得高雅古朴。如今观看褚遂良先生所书写的《倪宽赞》,就越发相信这种说法了。(书家谓作真字能寓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倪宽赞》益信。”)
对于初学者而言,褚遂良的《倪宽赞》是打开唐楷门户的敲门砖。其规范而又灵动的笔法、严谨而又舒展的结字,能够让学习者领略到唐楷的精妙之处。若能将此帖学透,再去学习其他楷书作品,便能够豁然开朗,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楷书的精髓。
在书画收藏界,有“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的说法,然而实际上,受湿度、保存条件等外部因素影响,许多纸本真迹难以保存长久。
但褚遂良的《倪宽赞》距今接近 1400 年,却依然保存完好,这无疑是书法史上的一个奇迹。 它静静地躺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见证着初唐书法的辉煌,也承载着褚遂良这位书法大师的艺术灵魂。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