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具备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同——“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目前,政府机构和企业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而人才缺口巨大。截至2021年,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已超过2000所,它们在培养实用型信息安全人才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据估计,我国信息安全人才的年培养量约为3万人,而市场需求超过70万人,缺口高达95%。在此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信息安全专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2016至2019年间,共有45所高校新设信息安全专业,其中2016年新增11所,2017年15所,2018年11所,2019年8所。尽管信息安全专业已成为热门,高校也在积极扩大招生规模,但关键在于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的信息安全实战技能,并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提升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为了更好地连接学校教育与职业岗位需求,教育部于2019年推出了“1+X”证书制度,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自主选择多个职业技能证书,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对于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无论是“1+X”证书制度还是学校的综合实训课程,都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资格认证框架下的实训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的“1+X”证书制度。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加快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在这一制度中,“1”代表学历证书,而“X”代表多个职业技能证书。学历证书是学校教育培养质量的全面体现,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中扮演着基础性角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则是毕业生和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证明,展现了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1+X”职业资格认证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激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获取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增强就业创业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一)明确专业特色与职业岗位定位
构建信息安全专业的科学实践课程体系,关键在于准确定位专业特色。高职院校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的特色定位需考虑学校层次、地方经济和产业需求、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课程标准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的特点。高职院校培养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正确路径是: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类型,考虑当地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接,突出行业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和技术特色,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精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在信息安全领域,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演变和升级,企业对网络安全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尤其是具备实战经验和专业技能的网络安全人才。
面对众多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选择最适合本校和专业的证书是关键。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1.证书具有高含金量和权威性,社会认可度高;
2.证书考核难度与学生学情基础相匹配;
3.证书与专业紧密相关,能够相互促进。
1+X证书制度中的“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及“网络安全渗透测试”证书,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设立的。
在确定职业技能证书后,我们需要将证书所涵盖的岗位技能要求与实践课程相对接,并重新构建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这一过程涉及将证书要求的技能点融入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一致,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三、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改革
3.1 综合实训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与总体框架
在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时,我们秉持着“能力本位、项目驱动、学生中心”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实训课程的设计应紧密围绕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具体项目作为学习和实践的载体,同时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并主导自己的学习进程。
具体而言,我们首先从1+X证书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出发,明确这些岗位的工作领域和具体工作任务。接着,对这些岗位的职业技能进行深入分析,以此为指导来构建实训课程的科目和内容。这样的设计旨在确保学生在完成实训课程后,能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从而胜任对应的工作岗位。此外,我们还强调教师在实训过程中的严格要求与指导,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2 综合实训课程设置的详细分析与实践
在实训课程的设置中,需充分考虑岗位工作任务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路径。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中,逐步掌握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和渗透测试的核心技能。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以全面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
实训课程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高级技能的多个层次,旨在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框架。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符合1+X证书制度的要求,也充分满足了企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
3.3 强化校企合作,推行“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为进一步加深校企之间的合作,我们对校内专职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即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实践,以增强和提升自身的项目实操经验。同时,我们将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综合实训课程,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以此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团队不仅负责科学指导实训课程,还共同参与实训标准的制定、工作手册式教材或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开发,以及实训课程资源的共建。
3.4 实施“工程任务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
实训课程紧密围绕“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工程师”及“渗透测试工程师”的工作岗位需求,采用来自企业的真实工程案例作为实训教学的核心线索。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框架,将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入实际工程项目中。学生在亲身参与并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完成相应“工程任务”所需的技能,还能深刻理解并应用必备的理论知识,从而全面培养职业能力。
3.5 构建全面的实训课程评价体系
我们致力于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企业对员工的评价体系、思路和方法与学校的教学评价相结合,改革评价手段和方法。我们加强了对实践性技能的考核,采用过程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注重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在学习和实践环节中表现出创新能力的学生给予特别鼓励,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原则上,综合评价由校企“双导师”共同完成,结合学生的平时出勤、课堂表现、现场操作和综合项目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这样的评价体系旨在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成果,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