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进口酒类市场的主力军——白兰地与葡萄酒,持续呈现疲软态势。数据显示,进口白兰地的量额双双跌破20%的“警戒线”,而进口葡萄酒尽管因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回归略有增长,但其他主要来源地的葡萄酒进口量仍在下跌。同时,1-10月的进口烈酒总量和总额也分别同比下降了14.48%和25.44%。这一连串的数据表明,进口酒市场正酝酿着新的变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口白兰地与葡萄酒“跌跌不休”

今年10月,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白兰地实施了临时反倾销措施,各品牌因此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受此影响,法国白兰地的进口额占比高达98.66%,带动整个白兰地品类进口量大幅下滑。数据显示,10月白兰地进口量降至336.8万升,同比减少12.8%;进口额更是同比骤降4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口葡萄酒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自2017年以来,进口葡萄酒的量和额已连续多年下滑,跌幅惊人。2023年,中国葡萄酒进口量约为2.43亿升,进口额约为77.86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下滑25.67%和19.41%。

核心原因:本土化进程受阻

进口白兰地和葡萄酒的下滑,既有各自的问题,也有共同的挑战。白兰地在产品多样性上相对单一,主要以葡萄白兰地为主,其他水果白兰地的市场影响力较小。同时,中国白兰地中高端市场长期被国外知名品牌占据,国内本土企业市场份额较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葡萄酒则面临市场需求萎缩和消费场景局限的双重压力。葡萄酒在中国消费者心中一直伴随着高端、洋气的品牌形象,这限制了其在更广泛消费群体中的普及。此外,葡萄酒行业内部缺乏统一的标准,消费者很难通过价格判断品质,导致信任度降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为核心的是,进口白兰地与葡萄酒的本土化进程缓慢。只有适合国人消费习惯、口感的酒类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然而,从葡萄酒与白兰地在中国的发展来看,尽管进入市场较早,但本土化至今尚未有明显起色,成为这两大品类在中国发展遭遇瓶颈的根源。

国产威士忌势不可挡

在进口酒市场疲软的同时,国产威士忌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据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报告,2023年我国威士忌酒市场规模达到55亿元,同比增长10%。从2013年到2023年,市场规模增长了3.3倍。同时,中国威士忌总产量达到5万千升,同比增长127%,首次超过进口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斯波尔是国产威士忌中的佼佼者。早在2012年,吉斯波尔就开始布局威士忌产业,并于2013年开始批量蒸馏。其威士忌产能在2023年达到2500吨,2024年更是增至近3000吨,排进全国威士忌生产企业前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斯波尔的成功在于其精准的本土化定位。他们植根于山东半岛核心产区,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酿造出适合中国人口感的威士忌。在酿造过程中,吉斯波尔创新性地提出了“55432”企业标准,即5种香型、5种桶型、4年最低陈酿、3重蒸馏及双酵母发酵。同时,他们自主研发出圆台型橡木桶,打破了国外对橡木桶的技术壁垒,实现了100%自给自足。

随着以吉斯波尔为代表的国产威士忌的快速本土化与崛起,进口酒种在中国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本土化思路。国产威士忌的产能释放将为其带来更广阔的前景,同时也为整个酒类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