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子女、父母、同辈还有亲密朋友,这些关系反映了我们社会交往里亲密的一些社会关系

我们生活在这些关系之中,对自我的认知也受到这些身边的关系的限定与指导。

比如说对于家庭而言,同辈的兄弟姐妹之间可能在各自组成家庭后,关系就渐渐疏远;而之前是陌生人的夫妻则要共同走过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这一问题也是争议很大的:究竟是夫妻亲,还是兄妹更亲?

将眼光放在人类进化的角度上,我们可以得知,这些人际关系都是具有适应性的。

人类产生之初,由于机体机能不够完善,个体的人并没有能力去独自生活和存续,所以就在血缘基础上形成了部落联盟

基本存在单位为“家庭组织”,部落则作为最大的社会组织形式,于是今日的社会就沿着这样一条道路逐渐的发展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最初的人类以血缘为基础而组合在一起,所以这种倾向也融入在了人类的基因之中,维持了数千年。

尤其是在联系到家人的时候,最强烈的感觉便是血缘关系,会有一种潜在的关系将彼此联系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只乐意在家人面前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所以这种延续了数千年的感情使得家庭关系紧密,“一人发财,举家不愁”的说法影响力也很强,因此亲人之间利益和情感往往是有联系的

但总有个别现象。

也有品质较差的人,总想不劳而获,而是以情感为资本,获得亲人的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之前大火的剧集《都挺好》中倪大红扮演的苏大强,总是在几个儿女间斡旋,就是想凭借自己的父亲身份获得利益。

同时在这部剧中,兄妹关系和夫妻关系的差异也被展现了出来。

老大苏明哲在婚后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了自己的小家上,也就是母亲病故才让他千里迢迢从美国赶回,若非如此同辈之间的关系早就疏远了。

他也证明了亲情和血缘也只是关系亲疏远近的一个标准,更重要的因素是陪伴与共同利益

本剧的结局是一个圆满结局,女主角老三苏明玉选择了原谅与和解,依然与家人维持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有的观众对这一结局并不满意,不过如果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大多数人都会做出这个选择。

习俗和思维是在几千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矛盾之后如果对方做出道歉,且事情本身也并非太过恶劣,所以最终往往会选择原谅。

况且人际关系是十分难以概括的,仅仅是用一个特质或要素来概括是难以得出其共性的。

著名学者莱文格(Levinger)与斯诺克(Snoek)于1972年提出了互赖模型(Model of Interdependence)理论,并在其中总结:

亲密关系是指两个个体通过不同的事件频繁的互动,得到一种对彼此都有强烈影响力的效果。

由此我们得知,彼此间的亲密关系并不稳固,其会随着个体的年龄、阅历、社会背景以及生理发展而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体离开各自的原生家庭后,都会组建自己的小家庭。

所以交往频率高的对象会变化,由父母及兄弟姐妹成为伴侣和子女。

就在我们进入这种新的互动生活之后,由于“单纯曝光效应”的存在,我们自然而然也就愈发的喜欢互动对象,

等同于是,交往越频繁,彼此间距离便越会缩短

同时随着彼此暴露出自己的程度增加,双方也都加深了对彼此的认知,了解得也愈发深入,这也促进了亲密关系的发展。

随着个体的成长,我们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互动对象

在婴儿阶段,我们互动最多、最亲密的是父母与兄弟姐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阶段,互动的范围增加,在这阶段中,主要是同学、恋人和同辈群体中的兄弟姐妹。

在就业阶段,有了新的家庭,与我们最亲密的人又成了伴侣与子女。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每个个体在彼此人生阶段中要面对相异的发展任务

成年期(18~40岁)主要任务是解决亲密对孤独的影响,要大胆和别人产生爱的关系,将自我同一性与别的个体的同一性进行整合,学着相互奉献。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离开家庭之后,个体将亲密对象转变为婚姻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