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阅读这件事,有时只需一个理由。
比如《祛魅》这本书,第一眼感兴趣的是书名。第二眼,是书的包装,简约而不失深邃,与书名相得益彰。这样的包装,之前只在童书中留意过,写给成年人的书籍中,这种美感不常有。
《祛魅》是法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纳伯格通过直击真相的角度,带领阅读者从七个维度思考人的真相。
罗伯特·纳伯格对于这七个维度的解读,其中的两个角度让人印象深刻。
不一样的疾病解读
在《祛魅》中,罗伯特·纳伯格对疾病的解读,给人带来新的视角:
许多被认为是疾病的行为其实只是对某个异常环境或某件造成严重伤害的事件的正常反应,只不过这些原因没有被看到,但是原因的隐蔽却丝毫没有减轻痛苦。它触及忍受煎熬的人们的尊严,进而造成伤害。
很多时候人们求医问药,只是把自己完全地交给只有一面之缘的医生,却从未想过造成疾病背后的深层原因。
尤其是抑郁症的诊断,罗伯特·纳伯格在书中分享了人们常会犯的三种错误。随着得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罗伯特·纳伯格分享的内容,值得关注。比如处于“抑郁”的人,需要的不是幽默感,而是要发泄出怒火。人们不该把“抑郁”这张标签,轻易贴在一个人的身上。
很多场景下,看似“抑郁”的原因,还可能是羞耻心作祟,这种情况尤其可能发生在突然被离职的人员身上。
除了抑郁症的解读,书中分析的其他几个维度,最终都离不开“存在感”。
“存在感”的不同理解
关于“存在感”的解读,罗伯特·纳伯格在《祛魅》中,有这样一段表述:
事实上,一个人只有跟其他人建立关联,生活才会产生真正的意义,不至于时而陷入空虚和迷茫,即丧失存在感。我们的一切行为和部分目标也是一样,只存在一种意义,就是对其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很多人都走错了路,一心想把自己变成重要的人,却不知道一定要为其他人的生活做贡献,才能实现该目标。
对于这段话,个人有一点点不同的理解。
如果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存在感”上,而且“存在感”的获得,只能通过“对其他人和社会的意义”。这样的归类,似乎有些绝对。
为其他人的生活做贡献,用一个词来定义,就是“有用”了吧?
人一定要对他人“有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吗?对于这个问题,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里母女的一段对话,算是很好的回答:“啥叫有用?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生命的价值并不完全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也包括我们是否能以一种自在、自由的方式存在。就像草原上的树和草,即使没有人去使用它们,它们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生长、繁衍,享受着生命的乐趣和自由。
写在结尾的话
《祛魅》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内心深处的迷茫与挣扎。对身处不同困境的人来说,读一读《祛魅》,也许能透过现象找到解决自身困境的办法。
对任何事祛魅,你就自由。
Hi~我是弥小木
过好当下最要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