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华泰公益基金会以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发起、面向全国的首批“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OECMs中国潜力案例”发布。其中,惠东县乌禽嶂中华穿山甲保护地成功入围中国潜力OECMs典型案例名单。而此次惠东县乌禽嶂地区在名单中占有一席之地,折射出了惠东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能为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惠东县地处广东省沿海的大亚湾、红海湾畔,境内有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近年来,惠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如今,越来越多的珍稀动植物选择惠东作为它们的栖息之地或休憩站,如中华穿山甲、中华秋沙鸭、海南鳽、黑脸琵鹭等,它们的出现,为惠东生物多样性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也成为了绿美惠东宝贵的财富之一。
未来,惠东县将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执法力度、建立长效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持续增强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促进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频频亮相
乌禽嶂作为东江最大支流西枝江源头,是惠州、深圳与香港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保存着珠三角地区少有的大面积南亚热带低地常绿阔叶林与常绿季雨林,孕育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乌禽嶂地区整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且存在盗猎偷猎行为,物种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得益于惠东多年来持续的保护与发展,乌禽嶂的生态得到有效修复,并为野生动物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栖息环境。
乌禽嶂山深林密,峰高云锁,孕育着众多奇花异木和珍禽灵兽 受访者供图
2018年底,惠东宝口一电站工作人员前往乌禽嶂检查电网,发现在树木根部有动物挖过的洞穴。随后,当地生态保护工作人员在洞穴附近设置了多个红外线相机,经过1个多月24小时全天候监控,首次在乌禽嶂拍摄到中华穿山甲活体影像。2021年,又一对中华穿山甲母子在乌禽嶂被发现,巡护队用相机和手机拍下了珍贵影像,成为我国大陆地区有记载以来,首次用手持设备拍摄到的中华穿山甲野外育幼情况。
同样,2023年,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工作人员在收集整理乌禽嶂的红外相机影像时,发现拍摄到了“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鳽活动的身影,这是惠州首次发现。在夜间监测视频中,一只大眼睛、尖嘴巴的海南鳽在镜头前停留了几秒,然后迈着悠闲的步伐离开。
据了解,海南鳽是中国特产的鸟类,野外数量仅1000只左右。因其昼伏夜出、不喜群居、不喜鸣叫等习性,极少被人们观察到。由于其比大熊猫还要稀少,而被列为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
不仅如此,此时的乌禽嶂地区,千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紫纹兜兰迎来了它们的盛花期,在步道两侧竞相绽放,其中一处有30多株野生紫纹兜兰正在盛开,场面壮观且美丽动人。紫纹兜兰原产于我国云南南部,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是一种兰科兜兰属植物,外形优美,花型奇特,极具观赏价值。由于其处于濒危状态,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乌禽嶂的生态环境变化很大。”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秘书长李成表示,如今的乌禽嶂,如同一个珍贵物种“时间胶囊”,保留了很多珍稀动植物,并为中华穿山甲、小灵猫、水獭等提供重要栖息地。
其实,不只是乌禽嶂,整个惠东的生态环境也在持续改善,引得珍稀野生动物频繁现身,如鸟类活化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再度在白盆珠水库被发现,“鸟中仙女”仙八色鸫现身海龟湾……同时,科研人员还在惠东各地发现新物种,如莲峰角蟾、广东马口鱼等。
科研人员还在惠东宝口镇发现新物种——广东马口鱼
如今,惠东的森林覆盖率已达72.4%,森林储蓄量1584.64万立方米,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森林生态系统逐渐平衡,生物多样性格局基本形成。据介绍,目前,共有中华穿山甲、中华鬣羚、东方白鹳等36种珍稀动物在惠东繁衍生息。
动物界的珍稀“来客”频繁到访惠东,如海南鳽、白鹇等 受访者供图
多措并举守护生物多样性
动物界的珍稀“来客”之所以不断到访惠东,不仅与当地的自然生态持续变好有关,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
自发现中华穿山甲种群以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乌禽嶂保护地组建起了巡护队伍,开展中华穿山甲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监测工作。徐祝多是宝口镇乌禽嶂山下的佐坑村村民,曾经的他,是一名猎人,每天早早出门打猎。如今的他,成为了当地中华穿山甲巡护队的一员,也是当地护林员之一,他每天早早出门巡山,保护这片山林的野生动植物。
李成坦言,在过去,乌禽嶂遍布捕兽夹,许多动物因此受伤。经过巡护队多年的努力,通过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开展反盗猎巡护工作等,现在山上的捕猎工具及陷阱已基本消失。而且当地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村民以家乡是中华穿山甲的栖息地感到自豪,还有一些村民在发现穿山甲误入村庄时,会主动联系巡护员,协助进行救护和放生工作。
巡护队伍在乌禽嶂收集素材 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为做好穿山甲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调查和监测,惠东县今年还组建了社区保护工作站,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授权形式,创新民间参与管理社区保护地模式,聘请11名当地村民,围绕14条巡护线路,处理保护地范围及周边违法盗捕、盗猎等事件15起,救护穿山甲、领角鸮、蟒蛇等野生动物8次,累计开展反盗猎巡护及保护宣传工作216人次、巡护1156次、巡护里程6544.4公里、销毁猎捕工具100多个,有效防范非法猎捕野生动物行为的发生。
中华穿山甲频频现身乌禽嶂 受访者供图
同时,惠东县全力加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根据实际需要,成立了野生动物救护站,开展野生动物救护工作,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救护工具、设备和药品等。2024年以来,救助站共出警442次,收容救助野生动物346只(条)。
爱护动物,保护自然,人人有责。惠东县还开展形式多样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图谱、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方式,增强全民保护野生动物意识和法治观念。据统计,2024年,惠东共张贴标语202条,拉横幅标语30条,发放图谱300余份,法规书籍310本,宣传资料2000份,出动宣传车辆105辆次,人员166余次。
加强宣传固然重要,但严格执法、全方位加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也不可或缺。今年以来,惠东县开展专项整治,对重点地段、集贸市场、酒楼饭店以及其他经营贩卖窝点进行全面清查整顿,有效遏制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惠东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惠东将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资源保护等措施,有效地保护惠东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人工繁育为濒危物种带来希望
在保护珍稀动物、守护自然生态的同时,采取科学手段紧急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种群,也是一项极为迫切且至关重要的任务。
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亚湾与红海湾交界处、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最南端的大星山南麓,因该地沙质松散均匀,海水水质清澈透明,自古以来就是海龟产卵繁殖的理想之地。目前,这里有一处仅400米长的沙滩,被称为海龟的“最后产床”,也是中国大陆少有的海龟产卵繁殖地。
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17年攻克海龟人工繁殖技术
据了解,海龟性成熟通常需要三十年,平均两三年产卵一次,同时它们对产卵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沙滩沙质,有着极高的要求。而且幼龟的成活率极低,仅为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近几十年来,受人类活动干扰、误捕误伤、环境恶化等影响,野外海龟数量锐减,野生种群恢复速度极慢,出现了“断层”。因此,海龟被列为濒危物种,现已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的海龟回归大海
为了提高海龟的存活率,开展人工干预势在必行。2017年,保护区技术团队攻克海龟人工繁殖技术,成功诱导5只人工养殖的成年雌龟上岸产卵20窝,共计1616颗海龟卵,孵化出740多只小海龟。此后的多年里,保护区连续诱导绿海龟产卵成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并突破了对红海龟(蠵龟)的人工繁育。
如今的海龟保护区,园区全面升级,成为当地旅游的网红打卡点,不仅构建了滨海栈道、海龟水族馆等旅游宣教设施,还将海龟保护与宣传引导融为一体,探索出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海龟保护模式。
无独有偶,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全球极危物种黄唇鱼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于2022年在惠东县通过专家组验收,是国内首次实现人工调控条件下多次自然产卵,成功突破了黄唇鱼人工繁育的技术难关。
据了解,黄唇鱼最贵的部分在于鱼鳔,鱼鳔晒干后就是鱼胶,药用价值很高然而,受自然环境和过度捕捞影响,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1988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6年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2021年2月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一批在惠东县人工繁殖成功的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黄唇鱼跃入珠江口深圳湾海域,这是我国首次放流黄唇鱼。据介绍,通过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增加黄唇鱼的整体种群数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对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邹志远
一审:李文聪 二审:刘亚彬 三审:郭县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