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近日揭晓。由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栋教授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联合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福建华峰新材料有限公司、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热湿刺激响应型聚酯纤维及舒适性智能调节织物制造关键技术”项目,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我国聚酯纤维产能全球领先,是纺织产业的基础。其功能和智能化是创新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舒适性是聚酯纤维的核心功能,行业追求智能调节热湿舒适性。但目前聚酯纤维难以实现智能调节,且功能性与加工性和实用性难以兼顾。针对传统的聚酯纤维及其织物,受限于结构和性能,在热湿环境中的舒适性调节能力存在天然不足的问题,王栋教授带领团队深耕聚酯纤维材料功能与智能化多年,独创了热湿刺激下能发生可逆形变的聚酯纤维新结构,创建了织物热湿舒适性智能调节新机制,研创了热湿刺激响应型聚酯纤维及舒适性智能调节织物制备新技术,颠覆了现有织物通过提高纤维吸湿性或增大比表面积加速热量散失与汗液蒸发的热湿传导机制,协同提升了热湿舒适性、染色性和服用性,推动了聚酯纤维产品提质升级,促进了纺织工业高质量发展。
原创纤维新结构,让衣服可以和皮肤一样“呼吸”
项目针对现有聚酯纤维在热湿刺激响应性方面的技术难题,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通过实现纤维形变、纱线抱合松弛以及织物孔隙开合的多级结构变化,成功探索出一种智能调节织物热湿舒适性的新思路。这一研究首次赋予织物仿人体皮肤毛孔的动态开合功能,揭示了聚酯纤维在刺激响应形变过程中的规律,让衣服可以和皮肤一样“呼吸”。此外,项目还建立了织物热湿舒适性智能调节的理论框架,实现了从单向调控到双向智能调控机制的创新转变。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项目不仅推动了聚酯纤维技术的发展,也为未来智能织物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研聚酯纤维制备新技术,实现多性能协同
为精确控制新型聚酯纤维的结构,项目创新性地开发了通过单体设计、可控共聚及熔体碰撞纺丝新技术,成功实现了多种规格纤维的产业化生产。这些纤维在热湿刺激下展现出可逆形变特性,纤维扭力性能比常规纤维提升了5-10倍,为开发具有热湿舒适性智能调节功能的织物提供了关键的纤维材料。
首创热湿智能调节聚酯织物,填补智能织物市场空白
针对聚酯织物结构稳定性不足、染色困难等技术挑战,项目设计了适用于多领域的热湿舒适性智能调节聚酯织物,实现了湿态下透气性和透湿率的显著提升,分别较国际先进水平提高2.5倍和1.5倍,动态调节体感温差3-5°C。同时,解决了纤维新结构导致的染色不均、色牢度和稳定性问题,国际首次实现该类智能织物的产业化应用。
项目技术已经成功跨界应用于服饰、鞋材和家纺等多个领域,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赞誉。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将这款纤维注册为“怡爽®”,且项目组与三六一度、愉悦家纺、李宁等知名企业携手,设计了面料结构,共同开发了备受市场青睐的热湿舒适性智能调节产品。由“怡爽®”所开发的智能T恤能够敏锐地感应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微妙变化,实现了双向智能调温调湿的卓越功能,为穿着者带来始终如一的舒适体验。
“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引领未来。”像皮肤一样“呼吸”的面料不仅提升了纺织品的附加值,更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获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来源:中国纺织科技)
更多内容丨尽在《中国纺织》杂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