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故事关键词:卓越材料人-
王金波,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届本科生、2009 届硕士研究生,广州久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简称久砥新材料) 创始人、法定代表人及CEO,广东奇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简称奇砺新材料) 创始人和法定代表人。
在美国重重限制下,多项 “卡脖子”技术难关需要我们攻克,而材料领域,则是攻关长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创业先锋和企业领头人,王金波注重公司的价值建设,以不怕吃苦的干劲、沉稳踏实的作风带领企业扬帆远航。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学在华科大,习在创新中
二十年前,华科大绿荫下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二十年后,梧 桐语会饮咖啡厅的音乐声中,是王金波与母校的重逢。仿佛回到了在韵 苑的岁月,王金波充满感情地回忆起自己在树林里的晨读,以及每次考 试前在校医院旁复习的午后,“那个氛围,我在学校时还不觉得,离校 后才意识到分外珍贵。”
“学在华科大”不仅是一种氛围,更是王金波在母校习得的学为习 惯和价值取向。在校时,学风如空气般不显,却处处存在;工作后,她 从不同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状态中,感受到华科大的学子们在学校学风影 响下,所形成的踏实、勤学、上进的作风。王金波用产品的价值与价格 作喻,她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价值是最重要的,自我推销和包装依附于价 值,产品价值上不去的话,产品最终是很难卖出去的。以产品的价值建 设为基础,再合理定价才是可取之道。
工作后,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的过程中,王金波深刻认识 到本科学习在人生价值建设中的基础性,很多她在本科期间学到的知 识,在之后的工作中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她也强调,大学 的学习绝不能以应试或是交差为目的,而是实实在在地理解和掌握所学 的内容,在实践的检验中打磨完善,为建 立起自身的知识体系夯基 固本。
科技创新竞赛,是她学业延伸的另一个方向。在本科阶段的学习 中,王金波在打好学习基础之余,亦积极参与了如“挑战杯”中国大学 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科创 竞赛并斩获奖项。无论是商业计划培训,还是科技创新,她认为都是可 以拓展学业的方向,这取决于我们看待不同领域知识的眼光、自身的学 习目标与学习计划。
与此同时,王金波也建议学弟学妹们,课外拓展应有度,不可突破 学校要求的底线。在王金波的本科求学期间,曾有过竞赛时间与考试时 间冲突的情况,通过申请缓考等措施,所有参加了竞赛的学生均完成了 学业要求,正常毕业。王金波认为,学习是学生的本职,打不得折扣。 如果你“都想要”,那就需要你加倍努力,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和 精力。
此外,王金波在学习中也十分重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她会将课本 中的理论模型放到现实生产环境中,以期加深、拓宽自己对知识的理 解。王金波以注射模塑成型为例,在课本中,对这一工艺的介绍主要是 用于铸造小件物品,但实际在企业生产运用中,需要用这个工艺做出大 件物品,而如何做到这一点便是学习上的创新。创新对我们掌握和理解 知识的程度提出了要求,只有将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创新。
“创新说起来很空,实际上就是不断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 及主动去发现问题。”王金波谈道,创新离不开实践,更离不开创新思 维与意识。她认为应试教育的弊端即在于固化思维,给学生确定标准答 案,告诉学生一件事情一定是怎么样的。但更多时候,探索才是更重要 的能力,这件事还可以是什么样的?学贵有疑,对于学生,尤其是本科 生而言,他们大部分人的学习方法可能还停留在学习高中和初中基础知 识的方法上,但探索与质疑的能力其实才是更重要的学习能力。
据她观察,很多学生进入大企业的细分岗位后,就像进入了一个 “模子”,思维固化、行为标准化,在产品开发中他们甚至会产生“这个 事情一定就是这样”的想法。王金波会鼓励他们勇于挑战,这个事情不 是这样,还可以是哪些样子呢?企业需要挑战,需要新想法,需要活跃 的、来自年轻人的创新。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落在个人身上,终身学习便 十分重要。王金波回忆道,“就我个人的感受,我工作后,投入学习的 时间和精力比在校时还要多。工作中,我看到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两极分 化,有些人蜕变为极优秀的企业带头人,也有些人安于现状,工资和岗 位多年不变。其实,大学学历只是一个敲门砖,虽然在华科大里的学习 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后面人生的漫漫长路中,努力也十分 重要。”
身正而精诚,厚积而薄发:从 CTO到 CEO
王金波从本科毕业后便一直从事着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开始创 业之前,她曾进入两家企业工作,根据自身所学知识,在持续学习与实 践检验中,逐步对行业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在有了一定的认识后,王金波踏上了属于她的创业“长征”路。因 为竞业限制的要求,在创业之初,王金波需要避开原来从事过的行业, 从零开始进行全新的产品开发。
这是一条远离安逸和平稳的路,困难无时无刻不阻挠着她前进的 步伐。
从 CTO 转型成 CEO 是她最困难的经历之一。在面对自己较少接触 的领域时,她坚信从实践中增长经验、在实战里积累知识是第一要义。
商务管理技能与技术开发研究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领域,但王金波在技术 开发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同事们的认可,而坐得住“冷板 凳”让她逐渐磨炼出了不怕吃苦、踏实、诚恳等品质,正是这些能力和 品质让她成功地从一名 CTO 转型成 CEO 。
王金波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善于自我包装、宣传营销的人。“惟 天下之至诚,为能化。”诚哉,当年久砥新材料融资时,王金波没有明 确的融资规划,且对投资方的领域也不熟悉,却成功获得投资。投资方 在表达投资意向时,提出了三点原因,其一便是王金波作为团队领头人 的专业水平和诚恳能吃苦的优秀品质。
同时,社会与企业也在不断发展着,为科技创新孕育着更为友好的 环境。
“从我的角度来看,社会现在对坐得住‘冷板凳’、能熬得住的人, 越来越友好了。”王金波笑着讲起久砥新材料公司的发展。在整个企业 发展、产品开发的过程中,王金波也面临过产品上线开发周期长、变 数大等困境,但她以沉稳淡定的态度坚持踏踏实实地搞研究,而合作 方对她亦以信任相付,坚定地支持着她的研究。在融资上,王金波一 直持谨慎科学的态度。她深知,公司将融资得到的金钱使用起来很容 易,但后续如何将投资方的价值回报落到实处,这个责任是由技术研 发人员承担的。作为一名踏实、诚恳的技术人员,王金波会在每个项 目融资前仔细评估,以踏踏实实做开发为落脚点,坚持只为合适的、 真实的需求寻求融资。
创业之路向来是荆棘密布的。创业之舟行在材料行业的滚滚浪潮 上,王金波无法松懈。问题的关键不是层出不穷的问题,而是在问题的 背后,存在着那些安逸的退路 — —其实“躺平”一下,王金波的生活也 不会太差,选择安逸后可能日子也能轻轻松松过下去。她也曾想过,真 的要走创业这条路吗?当一个又一个浪头砸过来时,停留在岸上的舒适 区又有何不可呢?
支撑王金波走下去的,便是一股“钻牛角尖”的干劲儿。虽然常年 与困难打交道,她仍坚持着前进,一步步往前走,王金波认准了一个理 儿,便是要保持自己前进的势头,培养核心竞争力,解决别人解决不了 的困难。从本科毕业后直到今天,王金波始终负责材料方面的核心技术 研发,在着手创业之前,她甚至又攻读了博士学位。读博期间,王金波 在工作之余也坚持阅读,学习不辍。这背后,便是她坚定的信念 — —作 为企业领头人、创始人,她的眼界和高度决定了企业的高度,如果她停 下自我提升的步伐,在时代前进的浪潮中,她又如何能带领企业勇往直 前呢?她不能,也不会让她的企业落后。正是这份舍我其谁、一股劲向 前冲的韧性,为王金波在大学毕业后的新起点带来了不断前行的动力。
与此同时,乐观与能吃苦也是王金波创业路上的关键词。回忆起深 夜学习读书、攻坚克难的那些时光,王金波爽朗一笑,“我就一点一点 地积累嘛,反正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努力了,总是比不去做更强。”
创业之初王金波没有资本,只有技术和热情,以突破技术壁垒为目标。 努力如滴水汇聚,终成滔滔大江,助她乘风破浪,所向披靡。
云厚雨猛,弓劲箭远:对材料产业的洞察
沉淀,不仅是王金波的个人性格特色,更是她对材料行业最深刻的 感受。
材料是一个很需要时间沉淀的行业,王金波总结道。从实验室里诞 生一个成果,到形成一个产品,再到产品得到客户的认可,最终形成一 个市场化的产品。要经历从原理到工艺,再到生产实践、工程实施,这 样一个反复论证、变更、优化、二次开发的过程。研究的背后,是常被 忽视的产品化过程。很多理念被提出来之后,后面的路是充满未知和风 险的,这条路往往承载着企业对研发团队的期待。
这也正是很多材料专业的学生去企业参观、了解时感受到信息差的 原因 — —似乎在学校实验室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距离工程化应用还有很远 的距离。然而王金波以自身经验指出,这绝不代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就 是不重要的。相反,在企业做产品、满足客户需求时,高端顶层概念都 源于在校时所学的原理知识的输出及升华,只有我们真正从业后,才会 感觉到材料知识的浩瀚无穷。
材料生产是需要沉淀的,不同于软件或机械制造,在程序里输入一 个值便会立马得到一个结果。材料领域目前尚没有这样的程序,因此, 在研发材料时,需要研发人员有一定的工程经验。而在组织研发时,更 需要深刻理解相关的原理知识,如久砥新材料以陶瓷为一个研发方向, 涉及烧制步骤时,她指出如果对陶瓷烧制原理把握不透,便很难研发产 品。有些工序需要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才能测出材料里不同的物质,有些 材料的配方设计、粉体制备,只有细分单位才能设计出差异化性能。在 日积月累中,王金波感受到材料研发进行到最后阶段,在 80 分向 90 分 甚至更高分迈进时,这个过程既是对研究人员的工程经验的考验,也是 对他们的原理理解深度的检验。
材料行业的沉淀,来得格外慢一些。周期较长,是材料研发的另一 特征,技术人员的认知、积累、创新,无一不需要时间。从产品的开发 沉淀到成功做出被客户接受的成果,再到市面上流通的产品,这一条路 走下来,实在是不容易。
产品的更新换代可能只需要一两年时间,但一款产品的开发上市可 能需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产品不同,周期也各不相同。比如组装类产 品,一些核心结构部件的开发动辄花费三至五年的时间,而锂电池,从 产品初具雏形到形成市场化这条路更是走了几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技 术人员的心理素质便格外重要了。材料科学产业化给王金波最直观的感 受:第一,这个过程需要沉淀的时间很长,从产品开发到最终满足客户 需求的过程特别漫长,需要研发人员特别能沉住气。一款爆红产品的出 现,背后是很多技术人员数年来默默无闻地付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 能还要面对各种质疑的声音;第二,产品研发对技术团队的要求会越来 越高,既要求团队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需要他们有丰富的工程经验。
当初正是在很多技术被美国“卡脖子”的情况下,王金波走上了创 业之路。以她从业多年的经验来看,我国目前被美国“卡脖子”的某些 行业,如半导体,实际上都需要研究新材料才能攻克最后的堡垒。现 在,编程计算算法、资本化设计、机械设计等方面,都已经成熟到了一 定程度,大部分行业在梳理了自身的技术问题后,都发现难题卡在了材 料上。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几乎每个企业都十分需要材料学专业的人 才,材料已然成为企业的基础性一级需求。
在急需人才的大环境下,王金波认为,材料专业的学生更应耐得住 寂寞、沉得下去,不能因见效慢而放弃。现在正是材料领域还没有完全 “卷”起来的时候,社会需求在不断增加,各地政府大力扶持,机会不 断涌现。“材料人”才此时正是企业的刚性需求,他们在材料领域将大 有作为。
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华科大学子,王金波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毕业后直接创业是有难度的,如果同学们选择带着学校的资 源和现有课题直接创业,也会有经验不足的问题。王金波举例,在松山 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附近有一家企业,由两个院士团队学生联合成立, 有很多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了该企业,他们的企业就由于员工缺乏工程 经验而在产品产业化工艺上遭遇了很大的困难。学校的技术与产业化工 艺间有很长一条路要走,需要创业者们步步为营,谨慎行事。
其次,在地区选择上,王金波建议同学们选择与创业行业相适应的 地区。王金波选择珠三角地区,第一,主要客户集中在这一带,能快速 响应客户的需求与变化;第二,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领域工业体系完 整,周边配套能力强,企业所需能得到快速响应;此外,当地政府的政 策支持也是她的考虑因素之一。
最后,王金波站在从业者的角度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王金波在公 司的员工办公区内没有设计多少装饰,只有一句话 — —“不要轻言不 能,不要轻言不可能”。王金波坚信,不能止于已确定,更要探索可能 性。我们只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不够,更应有创新精神、吃苦精神,不 断给公司带来价值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周易》 道: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王金波始终践行着华科大 的校训 —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以一流的专业素养,务实诚挚的 品性,坚持创新的精神勇往直前,所向披靡,亦为驶在创业航道上的后 来者燃起明灯,留下启发。
本文节选自|《卓越材料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友访谈录》
作者|李毅,李冲,蒋文海著
About us
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官方故事平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