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疗愈十二条原则
1.我们存在的本质是爱。
2.健康是内在平安,治愈是放下恐惧。
3.施与受是同一回事。
4.我们能够放下过去与未来。
5.当下是唯一存在的时间,每一个时刻都是为了给予。
6.我们能够通过宽恕而非判断,学会爱自己、爱别人。
7.我们能够成为发现爱的人,而非发现错误的人。
8.无论外面正在发生什么,我们都能够选择并引导自己拥有内心的平安。
9. 我们都是彼此的学生与老师。
10.我们能够把注意力放在生命的整体上,而非支离破碎的片段上。
11.既然爱是永恒的,我们就不必畏惧死亡。
12.我们总是能够看到自己和别人要么是在给予爱,要么是在呼求帮助。
预测和平安
有时我们重视预测和控制更胜于内心的平安,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猜测自己接下来有多悲惨,然后享受猜对的快感,比起在当下真正感受快乐还要重要。这可以被视为一种疯狂的自我保护,这么做会产生一种把痛苦当做快乐的错觉。
我们经常以为可以根据过去的恐惧准确预测未来的恐惧。这类想法会造成我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过去和未来上,会制造出恐惧的恶性循环,会使得爱和喜悦难以存在于当下。
选择实相
我们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实相。人都有自由意志,所以只要我们愿意,就能选择看见并体验真正的实相。我们有能力体验到自己的实相——爱,但是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时时刻刻跳脱到可怕的过去和未来,摆脱我们在文化中习得的令人生疑的所谓“现实”带来的桎梏。我们可以选择让当下成为唯一存在的时间,活在“当下”这个实相里。
我们的心是没有疆界的,实际上一切都是相连的。我们的心其实没有任何限制,除非我们给予它限制。举例来说,当我们认为把过去的恐惧视为“真实”是有价值的,我们就限制了自己的心,将过去当成了我们的实相,结果我们只能充满恐惧的去看待即将发生的一切,完全没有时间停下来平静地享受当下。当我们使用“不行”和“不可能”这类词汇时,就已经把过去的恐惧变成了一种加在自己身上的限制。
内在和平是唯一的目标
把内在平安当做唯一的目标,是我们能够拥有的最强有力的动力。为了获得内在平安,我们需要始终把内在平安视为唯一的目标。但比起拥有单一的目标,大部分人都试图同时实现许多不同的目标。但这么做只会分散我们的专注力,增加冲突。然而,只要在发现自己落入情绪之海时自我提醒: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能够持续地朝目标前进。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唯一的目标上,让自己浮出海面大口呼吸,好好活下去。
借由宽恕获得内在平安
既然内在平安是唯一的目标,那么宽恕就成了唯一任务。宽恕乃是用来纠正错误观念的方法,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放下恐惧。简而言之,宽恕即是放下恐惧。
进行心智再训练的 第一步,就是将内在平安视为唯一目标——意思是从让自己完整圆满而非自私地角度,来替自己着想,第二步才是宽恕。
很多人采取的第一步是试着去爱其他人,但往往饱受挫折。因为受到过去那些扭曲的价值观和经验的影响,我们会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就是不可能去爱某些人,这是因为我们对这些人的行为有错误认知,以至于无法去爱他们。
当我们将内在平安当做唯一的目标后,便可以开始进行第二步——宽恕,我们可以看到别人要么是在给予爱,要么是在呼求帮助。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全然地去爱和接受他人,同时拥有内在平安就会变得容易起来。
分裂的心智
把心智想象成胶卷、摄影机或是一切和电影制作相关的事物,这样可能有所帮助。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其实都是内心投射到所谓“世界”的银幕上形成的。这个世界和存在于其中的一切,便成为映照出我们想法和幻觉的镜子。我们一旦执着于内心投射出来的东西,所看到的一切就会受其限制。
心智的运作是分裂的,一部分会遵照小我而行动,另一部分则会遵从爱。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心智都会听从那个被称为“小我”而且咄咄逼人的假导演的指示,其实它的另一个名字是“恐惧”。
小我执导的“电影”全是关于分裂和冲突,虽然看起来好像是因为我们的浪漫幻想才让分裂和冲突得以成真。小我执导的电影制造出一个人与人彼此分裂的假象,而我们真正的导演“爱”是不会投射假象的,它只会传达真相,由爱执导的电影会把我们和别人连接起来。
实际上,心智身兼导演、制片、编剧、剪接师、演员、放映师、观众和影评人等角色。不受限制的心智拥有随时改变电影内容的能力,心智有能力做出任何选择。
被“小我”主宰的那部分心智就像由恐惧和罪疚构成的幕布一般阻绝了爱,而我们是可以学会如何引导自己的心智去拉开那块幕布,让一直存在的爱的光辉显现,持续地成为我们的实相。
(本文经心态疗愈公众号授权发布)
往期精彩文章请点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