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大冬天的,跑去东北看个冰灯,是不是得有点浪漫主义精神?可偏偏今年一开年,这“浪漫”就差点变成了“寒酸”。2024年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刚开园第一天,就因为“大滑梯”项目搞出了不小的动静。啥事呢?游客们冻得直哆嗦,还得在零下二十几度的大冷天里硬扛几个小时,只为了体验一次号称全场最刺激、最值票价的大滑梯。结果呢,有人没等上,就崩溃了——喊退票!想象一下,那场景多魔幻:一边是晶莹剔透的梦幻乐园,一边是鼻涕挂霜、满脸怒气的人群。这到底怎么回事啊?
其实吧,这剧情听着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去年也闹过这么一出。当时也是这个大滑梯惹祸,不少人排到腿软,也没玩上。但不得不说,人家那时候处理挺漂亮:道歉信写得诚恳,全额退款干脆利落。反正大家的钱都回来了,再加上一句“理解万岁”,舆论竟然奇迹般地转好了不少。不仅如此,“尔滨”的热搜流量还蹭蹭往上涨,甚至有人调侃:“这波亏钱赚吆喝,划算!”不过,今年又翻车了,那问题恐怕就不仅仅是运气不好,而更像是一种……嗯,我们委婉一点,说是不够长记性。
咱细品哈,为啥同一个坑能踩两次?要我说吧,本质原因还是供需失衡。这“大滑梯”简直就是整个乐园里的顶流明星,每个人来之前心里都有个念叨:“别管其他那些雕花堆砌的小玩意儿,我就是冲它来的。”但关键是,这么大的需求量,你那设施配套压根跟不上啊!咱先别提扩大规模或者增设类似项目这些烧钱方案,就目前来看,你至少让排队时间合理一些吧,可惜的是,好像连这条底线都守不住。而取消这个王牌项目倒确实可以彻底解决问题,但你敢吗?没有那个镇场子的吸引力,这地方还能撑起门面吗?
这么一比,其实国内外热门主题公园的问题本质上都差不多,比如北京环球影城、上海迪士尼,那叫一个挤啊!可为什么我们很少听到外国品牌被骂惨,却总见本土景区成众矢之的呢?难道真的是国外月亮比较圆,外国娱乐体验自带滤镜光环?讲真,不一定喔。我猜可能还有那么一点心理作祟:当面对国际品牌时,我们好像会默认接受“不完美”;而对于国产乐园,总觉得应该服务周到又便宜亲民,否则心理落差特别明显。所以每当这种状况发生时,本土企业总免不了捧着自己的锅背黑锅。
再聊聊退票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烦。有些人是真受不了了才要求退款,但话又说回来,有没有那么极个别人,把退款政策当机会薅羊毛用呢?去年已经有人趁机占便宜,今年估计不会例外。“用了就退”的消费习惯,其实正在某些领域悄悄发酵,让商家越来越吃不消。如果消费者只想着维护自己权益却忽略规则和契约精神,那么即使是在合法范围内操作,也未必真的公平合理。当然啦,我并不是指所有游客都是这样,只不过市场环境复杂,总归需要规范化管理才能减少摩擦。
所以,该怎么办才好呢?如果我是策划团队的一员,我第一个建议就是开发APP预约系统,让人们提前了解实时信息。一看人数爆满,可以主动选择避开高峰期;非要去的话,也能做好心理准备避免现场抓狂。此外,还可以考虑适当地分散压力,比如增设更多小型互动区域,让游客不用全程盯着几个热门设备死磕。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售前宣传中明确说明条件限制,比如预计等待时间或可能出现拥堵情况,用透明的信息降低预期值。毕竟嘛,比起进去了后悔,还不如买门票之前心里有数,对吧?
但是改进措施再精妙,它终究只是权宜之计,要真正破解这种困局,说白了还是离不开两个字——平衡。一方面需要提高运营效率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期待;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迎合,因为每增加一次投入,都意味着成本攀升,而最后买单的人,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自己呢?
回头想想,无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接下来如何调整,它所暴露的问题其实早已超越了一座游乐场自身范畴,更关乎整个文旅行业该如何实现健康发展。从过去几年频繁出现类似事件来看,各地景区急需找到既保留独特魅力又兼顾大众满意度的方法。而作为普通游客,我们或许也该换位思考,在享受服务的时候稍微克制一下自己的欲望,多一些耐心与包容。那么未来是否能有所改善,我们暂且拭目以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