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结束的这位抗日将军,早年间曾是红军的高级将领,我党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因其政治立场问题,在历史书的记录上贬褒不一,很多人赞他,也有不少人骂他。1989年,他在闭上了双眼前,他留给家人六条令人吃惊的遗嘱——
1、不要向社会和朋友发送讣文,不要将我死亡消息登报;
2、不要设立祭堂,一切从简;
3、不需要你们披麻戴孝,跪在地上为我守灵;
4、一定要在我死后三十六小时之内将我的遗体进行火化;
5、请将火化后的骨灰安放台北市军人的公墓,并且强调我的退役军官身份;
6、不要搞头七,不要叫僧人来念经,不要做百日纪念,不要来周年上坟。
他曾经是红十二军三十五师的师长,也被人称赞为游击战的天才将领,他战功赫赫,作战勇猛,曾令白区的国民党部队为之胆寒。但在抗战期间,因为他的家庭和私人原因,一时冲动杀害了红军的党政委,背弃红军,投向了蒋介石的国民党。虽然我军也出现过叛徒,但是对于他,只让人觉得可惜、惋惜,同时也暗恨,对他的评价也十分矛盾。
本来像这样背叛红军的叛徒压根不会去谈论,但是如果把他放到抗战时期,他的行为、他的想法、他的决定却又符合了抗日英雄的所有特征。这位褒贬不一的将军叫杨遇春。
杨遇春,别号柳青,1909年生于江西瑞金县的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正是出生于地主家庭,才使得杨遇春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能力和有关系接触到新思想、新文化,为将来的他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杨遇春打小就机智过人,年仅15岁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第三期的学生,和之后闻名的王耀武、戴安澜、黄公略、陈奇涵等人成为同班同学。
在杨遇春毕业之后,他自主参与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年仅23岁就成为红12军35师师长、独立师师长,特别擅长打游击战争,让敌人摸不清套路,也正是优异的军事储备使得杨遇春成为红军中一颗极为重要的将星。
但是,仅仅一年后,因为革命区掀起了“消灭地主”的运动,杨将军的出身地主家庭,所以杨遇春的父母也因此而死,杨遇春是红军的高级将领和核心领导,对红军对革命有过卓越的贡献,但也因为家庭原因被降了职。
杨遇春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加上他又因为年轻气盛,再加上之前因为一些私事和当时的党政委高传遴发生了口角矛盾,一时间失去了理智,掏出枪杀害了政委高传遴,然后夜间逃离苏区,投奔了国民党。
成为国民党之后,同样因为杰出的军事战略头脑和有在黄埔军校学习过的经历,倍受蒋介石的青睐,并亲自授予杨遇春国民党高阶军官职位。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蒋介石任命为第19集团军游击队的副总指挥,开启了杨遇春的短暂的春天。
1938年10月,著名的庐山战役开打,日军的101师团集中火力进攻我国的隘口街地区,战争仅仅开始几天后,国民党军全部战败,战线不断向中国内地退缩,整个赣北几乎看不到国民党的军队,日本军队如入无人之境。
日军占领的东北地区中庐山腹地却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因为这里虽然是日军的占领地,但高塔上依然飘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庐山依然紧紧的握在在中国军队的手里。而接受命令要求驻守在这里的,正是杨遇春,杨将军。
早在庐山战役还没发生之前,杨遇春就多次收到国名党上层的命令,电询他能不能守住庐山地区,需不需要将战线向后撤。面对日军枪械好、士兵多以及易攻难守的地形,杨遇春心里也直打退堂鼓。但在回电中,杨遇春却向国名党高层保证到:“守住庐山地区,是基本上没有把握的,但我们19兵团也会倾尽我们的全力,和敌人战斗到底,不惧死亡,要牺牲,就牺牲算了!”
在战斗期间,即使面对日军的重重包围,杨遇春依旧无所畏惧,并且依靠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将游击战法打得淋漓尽致。最终在庐山地区安定了下来。同时运用上原来在红军处学到的井冈山斗争经验,活生生在日军的包围圈内建立了一块根据地,同时依靠当地老百姓的帮助,建立了一个连接外界的情报站,以搜集外部消息。
杨遇春最终是在庐山地区稳定了下来,日军却惨了,因为在庐山的中心地带,容易受到包围,而在中心地区,杨遇春的军队活动又极为分散,时不时骚扰一下日军主力部队,搞得日军十分被动。
从1938年11月开始之后的半年内,杨遇春率领部队对日军主力部队连续发动了数十次的游击战,只要是能用上的物资都统统带回驻地,并且每次都能干掉好几个日军士兵,搞得日军人心惶惶。
在如此频繁的游击战下,日本人几乎被逼出了精神病,一有风吹草动就紧张得不得了,却始终找不到对付杨遇春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令日军烦恼的问题,1939年4月15日,日军集结了一个旅团的兵力对杨遇春部队发动了总攻。
因为日军是突然发起的袭击,杨遇春率领的部队未能做好良好的防范,但即使这样,在击败了日军三百多士兵之后,杨遇春依靠熟悉地理的优势,最后安全撤离到修水地区,并且依旧依靠着地理优势,和日军进行游击战。
就历史发展而言,杨遇春杀害政委、叛变革命是罪不可赦的,但是他在抗战中的表现和不惧敌军的勇气,却也是值得让人尊重的。
但是,杨遇春终究是从红军叛投过来的,对于猜忌心本来就很重的蒋介石来说,这样的人是根本不会得到完全信任的,所以,到了抗日战争的末期,杨遇春被安排到只是一些没有实权的职位上,被老蒋架空了权力,一直到1949年国名党战败,随国民党的大部队逃到了台湾。最终,死于他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