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大背景下的东莞故事(10):莞城后坊人李章达(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章达故居(东莞市莞城区县后坊石涌街14号)

凄苦的童年,与同学蒋光鼐等人一起参加革命

李章达,1891年1月25日(农历辛即年12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城区后坊石涌街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他不到10岁父母就双双去世,只得依靠叔父抚养。

对于这位孤儿,李章达的叔叔的确是一位好叔叔,尽心尽力地培育他。

李章达少时先进东莞县城的“子曰馆”,后进私塾,读四书五经。也许父母的早逝,让这个少年无法专心学习,因此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县试),但均未考中。

实际上,他的智商很高。也许是孤儿的身份,让他对周边的世界有一个远距离的观察过程。16岁时,便考进了当时东莞县的官办学校——东莞师范学校。他的同学有、李文甫、林直勉、莫纪彭、蒋光鼐等人,学习中他深受同学们思想的影响,对于革命有了一定的热情。1906年8月,李章达又与蒋光鼐一起辍学,考进广东陆军小学。在这里,他同期同学除了蒋光鼐,还有陈铭枢等。

当时,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正在兴起。朱执信受孙中山的委派,到广东进行革命宣传。李章达在朱执信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革命的思想,不久由朱执信介绍,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开始宣传反清革命活动。

1909年广东陆小毕业后,李章达与同学陈铭枢、蒋光鼐、吕超等考进南京陆军第四学校。此时,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各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李章达等被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所鼓舞,积极从事同盟会的秘密联络工作。

当时,同盟会会员谭人凤经常往来于沪宁之间,蒋光鼐、李章达和他秘密联系,接受指示,传递同盟会革命党人的活动信息,执行反清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初期的李章达(时任广东省副省长、兼任广州市副市长)

参加辛亥革命,赴汤蹈火奔武昌

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革命新军很快就占领了武昌。两天后,汉阳、汉口又相继被革命军占领。接着,湖南、陕西、江西等地的革命党人也纷纷起义,建立了革命政权。在这次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当中,各地的进步力量都纷纷投奔到革命的队伍中。

当时,李章达正在学校参加毕业考试。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后,李章达欣喜若狂,连续和同学们集会,商定赴汉,参加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斗争。他和陈铭枢、蒋光鼐等同学及南京陆小的陈果夫等一起立即行动起来,连续秘密集会,商定奔赴武汉参加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斗争。他们分三批启程,李章达带领第一批同学首先离开南京,溯江而上,直奔起义的发源地——武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亥革命时期的汉口保卫战

他们到达武昌向都督府报到时,镇压起义的清军援兵已开抵汉口,并占领了京汉铁路的刘家庙车站(即循礼门)、硚口等处,直逼汉阳,形势十分危急。李章达和同学们向都督府请战,要求去保卫汉阳兵工厂,但未能获准。于是,他们继续请战。都督府看到他们情绪高涨,就将陈铭枢、李章达他们组编成中央第二敢死队,让他们参加了偷袭刘家庙车站敌军的战斗。10月底,袁世凯下令猛攻汉口。因众寡悬殊,起义军败退,汉口失陷。

11月3日,黄兴被任命为战时革命军总司令。他将包括李章达在内的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学生与武昌第三中学的学生合编成他的卫队,驻扎在汉阳昭忠祠,归总司令部直接指挥。李章达、蒋光鼐、陈铭枢、张我权等人分任参谋、副官或督战员等职。后来,这支卫队又参加了进攻大智门车站清军的行动,冀以击破敌军的包围,但行动失利。27日,汉阳失陷。不久,南北开始和谈。黄兴离开武汉到上海,卫队随即解散,李章达回到广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2年激战的革命军和清军

上下求索

经过这场血与火炮火的锻炼,李章达变得成熟了。

1912年初,李章达在广州随朱执信整编民军。当时,广东光复不久,各地民军相继开进广州,较为著名的有王和顺的惠军、李福林的福字军、黎炳球的黎字军等50多支队伍等,共14万多人。朱执信经过辛亥革命的教训,逐渐看到利用旧军队不可靠,打算改造广东各地民军,将他们作为基本革命武装,以图再举。为了整民军,许多有革命思想的陆军军校学生被派到各民军队伍中去当教练员。

李章达被派往黎炳球的黎字军中。然而,整顿民军的工作很快就遭到了广东都督陈炯明的反对。陈炯明一方面大力扩充私人势力,一方面又以裁军为名,铲除异己,对其他民军或武力镇压,或强迫解散,朱执信的改造民军计划不能实现,李章达训练黎字军的工作也告停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2年广州街头维护秩序的商团

1912年6月,李章达考取了保定陆军(中央陆军大学前身)第一期,学习军事知识和炮兵技能。同期同学有唐生智、陈铭框、蒋光鼐、季方等民国著名将领。

1913年6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发动二次革命,接着,江苏、广东、安徽、上海、福建、湖南等地也都先后兴兵讨袁。李章达的讨袁之火,又在心里腾腾地燃烧起来。他要为打倒袁世凯和北洋政府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立即奔赴江西湖口,追随李烈钓。李烈钧正在用人之时,自然热烈欢迎李章达的到来,任命他为少校参谋。7月却日,在江西湖口开始与北洋军队展开讨袁战役。但是讨袁战争各地武装因为分散、缺乏统一领导等原因很快就告失败。

李烈钧讨袁兵败湖口,李章达也逃往上海。后来他求得机会继续完成学业,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毕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3年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县宣布独立,发动讨袁护法战争

与陈炯明不和公开,离开福建回广州期待革命再次到来

1915年春,李章达与蒋光鼐、张廷辅等在香港九龙塘养花种菜,设平民印书馆,出版《平民日报》,宣传三民主义,揭露袁世凯称帝阴谋。1915年12月袁世凯终于露出称帝的本来面目。蔡锷、李烈钧在云南揭起护国讨袁的旗帜,组成护国军,向川、湘、粤三省进军。1916年,李烈钧组积护国军讨线袁世凯,李章达从上海回到广东,在军中任少校参谋课,参加护国讨袁的斗争。

1918年初,“援闽粤军”在广州成立后,李章达转入“援闽粤军”,在总参谋长邓铿麾下任少校参谋、支队长。同年6月,援闽战争爆发,李章达随军进攻福建,参与潭州江东桥等战役,与粤军将士一起攻城拔寨,打败了福建督军李厚基的北洋军。占领了汀州、漳州、龙岩等。但因国内政局骤变,继任北京政府总统的徐世昌力主南北议和,于是历时近10个月的援闽战争结束。同时,粤军陈炯明开始作逐利之计。李章达见此情势,内心愤懑,离开福建返回广州,期待革命的再次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援闽粤军

这时候,他们只知道陈炯明比较强悍,有些事情并不向孙中山汇报,他的做法与孙中山的指导方针也多有差异,还没有人明确的知道陈炯明与孙中山的革命路线完全不同。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也埋藏着巨大的组织危机。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期分解。敬请关注朱哥的这个号,以便及时了解更新信息,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