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栋

“一部民国金融史,半部中国书画史”。翻开近代诸多书画大家的人生履历,与旧时银行、钱庄有着或深或浅的缘分;而近代银行家们所留存下来的珍贵墨迹里,也同样见证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功底。 「翰墨见“金”神」 带大家重新认识那些曾和金融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艺术大家,他们的金融才学、做人之道和博雅人生,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书画家王一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加入同盟会并任上海分会财务科长,后纵横实业、金融、艺术等多个领域,集书画家、实业家、银行家、慈善家、佛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还先后任中国佛教会会长和全国艺术家协会理事,是研究民国时期上海乃至中国经济、艺术、佛教、慈善等发展绕不过去的一位重要人物。

“入世”为己而追名逐利,或为国而殚精竭虑;“出世”则品性高洁,超然物外,无欲无求。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纵观历史,真正“出世者”寥寥无几,因为常人很难脱离尘世。但“入世”与“出世”并非绝对割裂,两者皆为人生所需,有人出世意在入世,亦有人以入世而图出世。大智者正体现在其对“入世”与“出世”这一人生态度的自如把握和灵活转换上。王一亭就是这样,游走于“入世”和“出世”之间,先当实业家、金融家,再做艺术家、佛学家的典范。

中国保险业的拓荒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一亭(1867年-1938年),名震,字一亭,成年后多以字行,出生于上海周浦,祖籍浙江吴兴(今湖州),40岁时曾返回吴兴北郊白龙山麓居住,遂以“白龙山人”为号。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的王一亭,在外祖母家长大。他13岁便进入上海“慎余钱庄”当学徒,后当“跑街”(类似今天银行的客户经理),主要是吸存、放贷及与客户建立借贷关系等,对于钱庄十分重要。旧时钱庄有一句行话,叫“看钱庄兴不兴旺,就看跑街灵不灵光”。由于能力出众,后被擢升该号经理。20岁时,他进入李平书经营的“天余号”(经营海运业务)工作,因表现出色很快升任经理。光绪三十三年 ( 1909年),日本的“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在沪设分社,因李平书的推荐与做保,他担任分社总代理,后来又兼任“日本大阪商船会社”上海分社总代理。此间,王一亭将丰厚的佣金收入和多年积蓄都投资到兴办民族金融企业上。当时,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刚刚起步。自1905年起,王一亭先后投资入股了“五华”保险公司(即华兴保险公司、华安水火保险公司、华成经保火险公司和华安人寿保险公司及华通水火保险公司),成为近代中国保险业的拓荒者。

1906年,王一亭与周廷弼、沈缦云等人集资15万元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办商业储蓄银行——信成商业储蓄银行,并被推举为董事。同年,上海成立沪南商务分会,他又被推举为总理,并在历届上海商务总会中担任会董。1908年被推选为沪南商务公会首任会长;1912年当选为上海总商会协理。1913年与郭竹樵、朱子奎等人集资25万元,改官办中华商业储蓄银行(原名中华银行,1911年11月成立于上海)为民营,并任董事。自1934年起任中华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直至去世,谱写了一段绚烂的金融人生。

倾情翰墨的海派书画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馗》《与堂富贵》

王一亭的书画艺术,得益于多年的磨砺。他自幼酷好丹青,10岁那年,外祖母授以《孝经》,这是一种内有插图的小册子,他见图而喜之,以手指比画模仿。在慎余钱庄站柜时,又利用余暇挥毫作画,由于天资聪颖,他无师自通,逐渐入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得到海派耆宿任伯年门下蒙任亲炙,复又结识大师吴昌硕,相友莫逆,朝夕切磋。即使在担任日清总代理后尽管商事繁剧,其仍坚持每天作画,寒暑无间,画技由是日臻化境。

王一亭的绘画艺术,虽深受任、吴之影响,但其并未泥师不化,而是在综合两人所长基础上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定位,独出新意。就笔墨而言,他近吴而远任,用笔酣畅淋漓,着墨苍茫雄强,设色浓艳亮丽,既给人以一种挥运自如、放恣不羁的洒脱,又透溢着一股以书入画、浑厚华滋的凝重,深得吴昌硕笔意;就构图而言,则“任”“吴”兼取,往往出人意料,气势磅礴,且以奇崛制胜;就题材而言,又近“任”远“吴”,诸如骆驼、飞燕、麻雀、公鸡、乌鸡、乌鸦、桃花、柳树、白兔、白鹅、茶花、鹦鹉和虎、马、鸭、鹤及木芙蓉等缶翁很少涉猎的题材,皆见于其笔下。故被沪上艺坛赞为“天惊地怪而鲜有其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量寿佛》《满天风雪一诗人》

王一亭的历史人物画独具特色,如他创作的古代名士老子、孔子、苏武、陶潜、钟馗、二十四孝人物画等,尤勤于以画礼佛。他自言,50岁后一心归佛,持斋茹素,且每日画一尊佛像。观其佛画,可谓一绝,近现代无出其右者。如今,在江浙沪的较大寺庙中几乎都藏有他所绘佛像。这些佛像有如来、观音、达摩、罗汉等,姿态各异,乍看粗简,实乃内涵旷达,神情生动,惟妙惟肖,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只见一根根急速而下的线条,密而不乱,疏而不弱,不仅金石气隐约可感,而且可使观者深刻体悟到作者当时创作的心态和激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无量寿佛和观音大士。如1927年所作《无量寿佛》,虬髯乱发,眼神炯炯,衣纹线条浑圆有力,干湿用笔相互掺和,似书实画,质感强烈,更彰显佛之精神。因此,佛画艺术成为王一亭区别于其他同时代画家的典型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书册页》

常言道:“画得好不好看画面,学问好不好看题款。”众所周知,吴昌硕作为海派巨擘,功夫最深的是书法,影响最深远的是画,印章是其艺术的衍生和发展,而诗和画跋则更能体现其艺术思想与精神境界。正是诗书画印“四绝”,彰显了吴氏艺术之独特魅力。纵观王一亭各个时期绘画作品亦是如此。其早期绘画作品多为“穷款”或短跋,而中、晚期尤其是晚期,其题跋大多是长款甚至长跋,占据了画面中极大的位置,有的画只寥寥数笔,而落款却洋洋洒洒数十字甚至上百字。这种诗文题跋进一步增强了其绘画的文学性与大众性,使他的作品文化含量和人文精神更为拓展,这正是海派书画的时代特征。如他画的《接福图》,图中人物仅占画面三分之一,而三分之二的画面是巨跋。诗、书、画、印并茂的艺术形式,显示了其对文化境界的强烈追求。难怪,吴昌硕赞曰:“王君之画因绵邈高浑,直逼元宋;而其诗又温婉排奡。悉称其画所谓体差裒等。诗与画互为裒益者欤。”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一亭不仅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还深深地影响了一大批书画家,门下弟子众多。因此,若云吴昌硕是海派艺术的轴线,那么王一亭则为海派艺术逐渐聚拢的坐标。

风骨卓然的爱国慈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6年夏,王一亭、沈缦云、李平书等在南京创办上海孤儿院。1909年迁龙华镇新址,耗资345000元,收养孤儿百余人,1937年达700余人。

心正则笔正。王一亭的卓然风骨,传为佳话。张大千曾高度评价王一亭的艺品及人品:“先生民胞物与,复耽禅悦,胸襟阔达而志节高迈,落笔放达不羁,始能纵送由心,全其气势也。”抗战期间,日本人指定由王来做上海维持会会长,但他断然拒绝,且不顾年迈体弱,毅然携家眷避地香港。日寇在气急败坏之下,炮轰了他在上海的洋楼。苏局仙先生曾作一联:“拼一死不辱斯文;留片纸还看真性”,以缅怀王一亭先生。联语简明扼要,写出了公允的评论,盛赞其艺术成就,钦佩其“卒不污节”之难能可贵。王一亭病逝后,远在重庆的蒋介石亦提送挽联“当飘摇风雨之中,弥征劲节;待整顿乾坤而后,重吊斯人”,足见其贡献之大,影响之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一亭一生虔信佛教,坚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佛家思想,这使之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慈善家。在商界获得成功后,他积极投身于海内外的慈善事业,并取得了惊人成绩,成为上海慈善事业的领袖人物。尤其是他经营的上海慈善联合会,发起组织的为民请命呼吁和平、救济妇孺、临时救济难民等善举,对稳定当时社会秩序和活跃民间慈善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突破传统慈善只救人身而不救灵魂的模式,大力资助慈善教育,把传统的善举提升到新境界,不仅救人之身体更救人的灵魂,具有近代慈善“教”“养”并重的鲜明特征,所以备受后人推崇。吴昌硕曾这样形容王一亭:“以慈善事业引为己任,绘图乞赈,夙夜彷徨,不辞劳苦,于是四方之灾黎得以存活者无算。”

在王一亭这位海派大家身上,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朱光潜所说的“以入世态度做事,以出世态度做人”的那种精神境界与行为准则。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