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开国中将,必为建设新中国,立下过汗马功劳。但能在遭受质疑时,得到毛主席“此人水平不亚于我”的称赞,绝对不简单。
此人便是一代儒将郭化若,凭借杰出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经验,担任毛主席身边的高级参谋,不禁让人好奇他的一生该有多么传奇?
与黄埔结缘
1904年,郭化若出生于福州城中,本是名门望族,无奈家道中落。拼命取得优异成绩,只为免除学费。小小年纪,街头卖字,补贴家用。
1920年,郭化若因为买不起新校服,无缘读书。1922年,因阻止父亲卖女儿无果,而离家出走。1923年,到广州打拼,赚钱养活自己。
1924年,在得知要创办黄埔军校的时候,郭化若看到了机会。第二年,以第一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人生的转机由此开始。
1925年7月1日,郭化若参与第二次东征,结识不少我党同志,他们奋战在第一线,深耕马列主义,郭化若深受感召,同年加入我党。
崭露头角
1929年,郭化若来到井冈山,朱德与陈毅任命他为,红四军第二纵队参谋。在8月30日,红军攻打漳平县时,带领第四支队承担攻城的重任。
面对组织的信任和考察,郭化若信心满满。侦察兵报告敌人只有一个连,但是开火后,发现敌人有一个团和一个营的兵力,再加一个迫击炮连。
如此两难境地,他当机立断下令,一边猛攻城,制造混乱,一边炮轰敌人指挥部。敌军最高指挥被炸死后,立马下令全军总攻,打得敌人落花流水。
这一仗,第四支队所缴物资颇丰,郭化若因此被提拔为,第二纵队参谋长。由于此战的胜利,吓得永福和龙岩的敌军闻风而逃。
一代儒将
1935年,郭化若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训练处处长,各方取长补短,成功编写新教材。采用边训练边讲解的训练方法,培养大批优秀干部。
1937年3月,郭化若担任抗日步兵学校教育长,创新设置游击战战术课程。亲自编写讲义,包含214个步兵战术问题解答,严抓军纪作风。
最终由于积劳成疾,郭化若无奈进入延安党校学习。他将多年的军事教育实践经验,详细写成一封长信,交给毛主席。
毛主席很重视,称之为“意见书”,并请他做军事教育“顾问”。1937年底,郭化若结束党校学习,重新回到毛主席身边工作。
1938年,成功编辑《抗日游击战争的一般问题》、《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术问题》与《论抗日游击战争》。
1939年2月,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赤壁之战及其对民族抗战的启示》。同年4月,发表《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
第二年4月,又发表《孔明兵法之一斑》,这三篇文章,在全国均有很大反响,不管是我军还是敌军,都为之折服。
1939年1月至1940年2月,组织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开办参谋训练。本打算让毛主席教授“战略学”,但毛主席确实分身乏术,遂推荐郭化若任教。
在学校工作人员质疑郭化若的学问时,毛主席坚定说道:“古有孙子,今有郭子,你们放心吧,郭化若同志的水平不亚于我。”
重回前线
1946年5月,正在延安住院的郭化若,接到命令立刻赶赴华东前线。严抓民兵训练,讲授作战方法与经验。
积极开展民兵立功运动,随后推广到山东解放区,华中野战军部队。后来先后指挥了鲁南战役、豫东战役,解放开封,参与淮海战役。
1949年2月,渡江战役中,郭化若领导侦察工作,贡献不可磨灭。全国解放后,仍坚持一边处理工作,一边研究《孙子兵法》。
这样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一位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晚年依旧谦逊,说自己没打过什么仗,丝毫不提自己的卓著功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