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林草专场新闻发布会。省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海平就我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三北”工程攻坚战、大规模国土绿化、林(草)长制、林草资源保护和管理、草原管护和治理、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七个方面的成就作新闻发布。
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方面
编制完成《青海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2023—2035年)》《青海省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方案》,出台《青海省贯彻落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实施意见》《青海省国家公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将国家公园项目资金纳入全省林草项目资金库。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全国首批、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准备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成功举办两届国家公园论坛和首届自然教育大会。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通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会议审议,有望成为我省继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后第二个世界地质公园。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拟建各类自然保护地共7类83处,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目前,已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方面
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起“三北”攻坚和防沙治沙政治责任,按照“走青海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和“科学治理、积极稳妥、聚焦聚力、勇于争先”的总要求,高质量推进“三北”工程建设,有效推动落实攻坚任务。在全国率先出台“一意见两方案”,稳步推进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和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青海片区阻击战。与中国林科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专家技术支撑联动机制,由80余名专家学者和基层工作者全过程参与技术保障工作。2023年,完成全省三北工程区“双重”项目建设任务546.68万亩;2024年,已完成建设任务777.03万亩,国家下达的27个“三北”六期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目前,重点沙区实现“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推动大规模国土绿化方面
省委省政府连续8年高规格召开全省国土绿化动员大会。印发实施《青海省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相关规划,不断完善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规划体系。依托“三北”、双重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2022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国土绿化1530.22万亩,防沙治沙面积403.64万亩。多种形式完成义务植树累计折算5100万株。积极推进8个省级森林城镇和16个省级森林乡村创建工作。林草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实现绿化规模、质量“双提升”,厚植了绿色家底。
推进林(草)长制方面
全省共设立6856名林(草)长,其中省级5名,市级36名,县级220名,乡级1367名,村级5228名,单独设置林(草)长助理249名。制定护林员管理办法和《青海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等6项制度办法。建立“林(草)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林(草)长制”+“河湖长制”工作联动机制,强化行业和部门协作。经考核,对2022年度和2023年林(草)长制工作成效明显的州县给予激励,落实奖励资金3000万元。目前,我省林(草)长制已从“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见效”。
林草资源保护和管理方面
持续加强林地定额管理,强化用途管制和分级管理,严守林地生态安全底线。全面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97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106项。高质量推进三江源、青海湖两处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建设。玉树隆宝滩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曲麻莱德曲源、乌兰都兰湖、泽库泽曲3处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三江源区湿地面积由3.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万平方公里,上世纪60年代消失的千湖竞流景观再现三江源头。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掌握我省黑颈鹤、金钱豹、藏野驴等种群数量,统筹开展县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雪豹、藏羚、普氏原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专项调查,开展兰科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及迁地保育工作。全面规范冬虫夏草管理,累计核发3800余份冬虫夏草采集证。目前,藏羚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3400多只,雪豹增加到1200多只,青海湖鸟类由189种增加到282种。全省连续37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未发生重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及本土不可控林草有害生物灾害。
开展草原管护和治理方面
编制实施《青海“十四五”草原保护修复规划》《青海省草原自然公园发展规划2020-2035年)》等重大规划,持续推进各项草原保护制度措施。完成全省草原健康和退化评价项目,摸清全省草原健康和退化面积、分布、等级等情况。全省共聘用草原管护员4.27万名,形成了草原管护新机制。持续加大退化草原治理力度,2021-2023年,共完成人工种434.21万亩,退化草地补播改良1409.53万亩,治理毒害草103万亩,鼠虫害防治6055万亩。全省草原植被盖度由2018年的56.8%提高到2023年的58.12%,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林草种苗、中藏药材、藏茶等特色富民产业,目前,冬虫夏草已成为青海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全面落实森林生态效益、天然林管护、退耕还林还草等补偿补助政策和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制度,每年落实各类惠民资金10亿元以上,真正让群众吃上了增收致富的“生态饭”。大力推进生态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落实林草湿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生态工程吸纳农牧民7万余人,人均增收4900元。同时,依法依规、优质高效做好交通、能源、民生等重大项目林草要素保障,助推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会上,还就记者关心的我省“三北”工程攻坚战开展情况、自然教育工作成效、生态护林员工作亮点等问题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