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杨菊华教授新著《婚姻家庭社会学》,汇聚多学科背景,探讨婚姻家庭的时代问题。该教材以系统性和关联性、经典性和前沿性、理论性与现实性、科学性与可读性为特色,既梳理了恋爱、婚姻和家庭的依次序列,又深耕了家庭关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作者在这本教材中清晰地拉出了一条逻辑线路,认为家庭关系源于婚姻关系、婚姻关系来自恋爱关系,强调家庭与社会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进一步激发学者的学科情怀和学术力量。
■叶文振
深秋的京城,是银杏叶的世界,到处都是耀眼的金黄。就在这让人惊艳的天地里,中央民族大学杨菊华教授告诉我,最近将推出一本新教材《婚姻家庭社会学》。钦佩之时,我欣然答应写一篇书评。
从武汉大学樱花大道迈开学术之路、再从太平洋彼岸的辛辛那提大学和布朗大学校园一路走来的菊华教授,汇聚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专业背景,最后带着一个学者的学术风范和社会责任,用情怀、勤勉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社会人口学、婚姻家庭学、社会政策和社会统计学等领域不懈深耕,为包括老年人口、流动人口、妇女与儿童等社会群体的人生福祉和诸多学科的中国化建设,认真做了一个个研究课题、写下一篇篇论文和一本本专著与教材,在学界以科研产出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速度之快著称。
《婚姻家庭社会学》是菊华教授众多学术产出中的一部新作,也是至今为数不是很多的学科类别教材的最新著作。在婚姻家庭面临重大挑战、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应用社会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研究婚姻家庭的时代问题,探讨婚姻家庭的变迁规律和婚姻家庭的未来发展,形成社会学学科理解和认知婚姻家庭的最新知识体系,是决策阶层和广大民众的现实期待,也是本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当然更是社会学学者的社会责任和学科使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够从教材本身在学术影响和地位评估中日渐式微、高质量教材建设滞后于学术论文写作的背景下走出来,依然甘于静坐书台,热衷于教材的编写,菊华教授不愧是一位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学者,她的热情和作为无形当中在倡导一种与急功近利保持一定距离的治学精神。
翻开本教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内容简介中重点阐明的本书的四大特色:一是系统性和关联性,二是经典性和前沿性,三是理论性与现实性,四是科学性与可读性。在我看来,除了这“八个性”以外,还有三个方面也集中体现出阅读和应用这本教材的意义和价值。
婚姻家庭社会学的独特魅力
菊华教授在这本教材中清晰地拉出了一条逻辑线路,既梳理了恋爱、婚姻和家庭的依次序列,指出婚姻是家庭组建的前提、择偶是婚姻的起点,又深耕了家庭关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认为家庭关系源于婚姻关系、婚姻关系来自恋爱关系,而它们又都取决于、体现了,甚至再生产了两性关系。在本教材的第十章,不论是从生命历程视角下透视性别和家庭关系,还是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生育的性别偏好、家务的性别分工和年迈父辈的女儿赡养等,都可以看出,家庭关系和性别关系是互为建构的过程,一个社会的性别文化决定了家庭系统里的性别关系性质和模式,而家庭里的横向夫妻关系与隔代性别关系又是社会性别文化在私人领域里的直接反映和再生产。当前,有些年轻女性恐爱恐婚恐生就是传统性别观念还滞后遗留在婚姻家庭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这本教材揭示了目前婚姻逐渐失去吸引力、家庭可能无法赓续的发展危机及其深层次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现有的宏观生育支持政策、家庭友好型社会建设还要前移,突出婚恋支持政策的设计和女性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这不仅取决于婚姻是生育和家庭的前提和起点,而且还因为性别关系是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没有彼此尊重、你我平等、共建共享的性别关系,就不可能产生婚恋、安排生育和实现从原生家庭向自建家庭的转变,即使产生了婚恋和婚生,这种自建家庭也必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婚姻家庭的不平静、不稳定和最后解体也实在难免。
婚姻家庭的社会学探索
本教材既阐明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躯体就会有什么样的家庭细胞,又强调了家庭对社会的反作用,就像细胞衰落或病变会造成身体亚健康或不健康一样,家庭与社会是一种双向互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家庭发展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教材的第十二章把家庭放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观察,分析从自动化到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革命给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和家庭关系带来的显著影响,同时又反映少子化、老龄化、家庭规模趋小、婚姻分合频繁等家庭变迁对信息技术产生的新需求和新应用,都给我们铺开了一幅知识画卷,更加具象地揭开了家庭系统与信息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和互为影响机制。这对于从家庭细胞的健康存活、家庭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家庭生活的现实需求,来确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科技伦理边界,遏制和消除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化可能造成对家庭关系和家庭建设的负面影响,从科技向善的角度来为新时代婚姻家庭提供友善的支持性的服务,助力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学科意义。我认为,这也是本教材不可低估的知识创新,是对婚姻家庭社会学知识体系在信息时代的必要发展和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贡献。
婚姻家庭的多学科融合与发展
在本教材编写中,菊华教授既立足社会学学科前沿,全方位全系统地完整介绍婚姻家庭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论述婚姻家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又给本学科打开一扇窗户,有选择地引进其他学科在婚姻家庭领域的知识应用和研究成果。她一方面跳出以往习惯的学科构架,着力推进婚姻家庭是一个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又在跨学科横向比较中、在吸收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论长处的互鉴中,提升社会学研究婚姻家庭的学科科学性和资政有效性。在本教材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七章、第十章至第十二章中,都可以看到对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人口学、女性学和信息技术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的知识融合,以及这种融合所带来的学术学科福利。特别是女性学的介入,不仅带来社会性别视野的独特审视,从过去更多的婚姻家庭的男性叙事,转为倾听女性的心声,从她们的性别角度呈现婚姻家庭的现状和存在的根本问题,让被研究对象自己来寻找和分析婚姻家庭时代变迁的初始原因,而且还引入通过女性口述史来描述和分析婚姻家庭的质性研究方法,突破社会学拘泥于只有微小解释力来检验自变量的统计显著性的传统量化做法,特别是在理论模型当中加入社会性别变量,很大程度地减少了一些社会学常用的解释变量可能被夸大影响作用的方法论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菊华教授的学科开放式研究和写作还有利于倡导这样一个学科深耕和拓展的理念,那就是,对包括婚姻家庭在内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与问题,相关学科都可以平等地介入,不存在一级二级的学科层次区别,只有各个学科能不能更加科学客观地揭示被探讨的现象与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研究质量之分。只有在学科横向比较中,社会学才会发现自己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缺陷,对研究婚姻家庭的社会学分支拓展,就不是一种任性的、简单的推演和僵硬的复制,而是在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基础上的具有弹性的改进和提升;与此同时,还能包容和欢迎其他学科对婚姻家庭领域的介入,形成它们的学科分支,如婚姻家庭女性学、婚姻家庭经济学、婚姻家庭心理学等,共同构筑婚姻家庭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的学术和学科态势。
在收笔之前,我希望菊华教授的《婚姻家庭社会学》教材的写作和出版,能给学界和教育界的朋友送去一片片美丽的金黄银杏叶,激发大家集结和立足在婚姻家庭教材体系建设的最前沿,投入更多的学科情怀和学术力量,在优势整合、学科互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推出来自更多学科的婚姻家庭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每一个学科关于婚姻家庭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一起携手走向世界,向国际社会推出婚姻家庭社会学、婚姻家庭经济学、婚姻家庭女性学等学科分支的中国版本。
(作者为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