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次的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我们中接近90%的人人,一生要经历三个阶段:没有劳动能力、不能赚钱的童年及青少年,能够赚钱养家糊口的壮年和拥有一定财富的老年三个阶段。
如你所知,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老年财富的多少、生活质量的高低,并不取决于你拥有的财富数量,而是取决于待你老年时的人口结构。
这一点,在当前的社会上,还未形成大范围的共识。不过,人口结构比人口数量重要,这一点基本已经形成共识。
人口结构,受两个因素影响:生多少(少数国家还有大规模移民的情况)、死多少。
在理想的情况下,生的数量与死的数量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社会人口数量不多也不少。
更多的情况,人口出生的数量,与死亡数量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大概有两种情况:生的多死得少(人口数量增加)、生得少死得多(人口数量减少)。
从1950年到2022年,我国人口属于前一种情况(上世纪六十年代部分年份例外),2023年以来的近半个世纪,将属于后一种情况。
人口学者和经济学家,喜欢将这种情况,归结于养育成本的上升。
从更大范围和更长趋势看,人们选择不生或少生,的确有政策的因素(比如计划生育),但政策的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
更多时候,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普遍选择不生。
人们生活越来越好,还有另一个现象:社会保障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了。
社会保障体系,以养老为最核心的需求。在人类历史上,养老有两类典型的模式:社会养老、养儿防老。
在过去的大多数年份,养老是家庭的事。为了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还能很好地活着,人们选择了多生儿子,以壮年的下一代来抚养老去的自己。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养老成为很多国家的选择。不过,有些国家在社会养老之上,增加了一个条件:所谓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是也。
当社会养老体系完善之后,人们果断不生了。
也有一些国家,用更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证明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是愿意选择多生的。
所以,生育与发展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社会经济发展,人们不生;社会经济停滞,人们选择养儿防老。
这种大趋势,岂是区区几千块生育津贴能够解决的?
所以,如果社会经济不退回中低等收入水平,人们普遍就会选择不生。没有这个前提,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大规模有效的解决方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