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張弦)住屋問題一度成為香港特區老、大、難的問題,現屆特區政府在過去一年迎難而上,推動多個過渡性房屋項目陸續落成,興建嶄新的簡約公屋項目,出台簡樸房政策,以及覓地加快興建公屋和收回濫用公屋以加快流轉等,「告別劏房」這個年度關鍵詞不再是劏房居民遙遙無期的願景,而是切切實實逐漸實現圓夢。香港文匯報記者近日追蹤訪問四個已告別劏房的家庭,他們舉頭仰望,眼前不再是凌亂不堪的雜物、發霉的天花、與馬桶同枕眠的睡床,而是寛敞的小天地,一呼一吸間,溢滿着幸福滋味。他們不約而同表示,轉換一個住處,改寫整個家庭命運,「現在活動的空間大了,子女有自己的書枱寫作業,不知多開心。」
解決住屋問題的關鍵始終是公屋單位提速、提量,特區政府經過多番努力,目前已覓得足夠土地提供公營房屋單位以完全滿足長遠需求,連同簡約公屋在內,未來五年總體公營房屋供應量將達175,000伙,較本屆政府上任時的5年期,增加約80%。過去兩年,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下降了約半年,由高峰6.1年,下降至今年9月的5.5年。
首批簡約公屋「超租」4.6倍
興建傳統公屋工程較耗時,未必能「救近火」。為在短期內改善劏房戶的住屋需要,政府提出多項短期方案,過渡性房屋是重要的舉措。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17,9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投入服務,部分單位已經流轉供第二批居民入住,個別項目的單位使用率達137%。
政府還推出嶄新的簡約公屋概念,供等上樓的居民入住以解燃眉之急,簡約公屋共涉及3萬個單位,首批於元朗攸壆路約2,100個單位,將在明年第⼀季落成入伙,截至今年10月底共收到近11,700份申請,反應踴躍。
在覓得土地提供足夠公營房屋單位,以及有簡約公屋和過渡性房屋單位作為過渡安排後,政府更有底氣立法解決劣質劏房問題。今年施政報告宣布,將以立法方式制訂住宅樓宇分間單位的出租制度,合標單位將取名為簡樸房,不符合標準的分間單位必須改建,否則業主將該單位出租便要負刑事責任。
收回1400伙公屋作流轉
那邊廂,特區政府過去一年出招打擊濫用公屋的行為,加快公屋流轉。過去兩個年度房委會合共收回5,000個被濫用和違反租約或房屋政策的公屋單位,今年到9月底就收回約1,400個公屋單位,確認有16個租戶在申請公屋時瞞報在內地擁有物業。
多管齊下之後,公屋綜合輪候時間預計可在2026/27年度降至4年半。公屋聯會副主席、立法會議員梁文廣對香港文匯報指出,特區政府的多項政策是一套組合拳,缺一不可。
他指出,解決房屋問題是細水長流,並非一蹴而就,但今屆政府有清晰的路線,「一上任便有條理的方向,故短短的時間內便開始見到成效,且打下足夠的基礎,讓香港能夠繼續去改善巿民住屋問題。」
吳女士:空間大了 生活好了
吳女士一家四口約兩年前由劏房搬遷至過渡性房屋居住,吳女士形容搬遷之後居住環境大改變,全家人的身心健康得到改善。吳女士回憶說,之前住的劏房面積約100方呎,空間狹窄,四個人窩居在一張碌架床中,廁所與廚房在同一個空間;而現時他們居住的過渡性房屋單位約為300方呎,面積較之前的劏房大兩倍,空間擴展了很多。
她表示,之前兩名子女需要坐在碌架床的下床鋪,趴在同一張飯枱上寫功課;而現在他們各自有自己的寫字枱可以寫功課、擺放書本等。她說居住環境改變了,每月租金加水電費僅輕微增加,由之前的五千多元上升至七千多元,經濟負擔雖然加重,但一家人的生活質素大躍進,比什麼都值得。
過渡性房屋項目一般要求住戶最多居住4年,吳女士一家人已經居住過渡屋2年,而他們輪候公屋經已超過5年。縱然4年後過渡屋租約到期時,一家人能否成功上樓還是未知數,但政府有了「告別劏房」路線圖就猶如定心丸,「到時看情況,未上公屋的話,還是要申請其他過渡性房屋。」
陳先生:衞生改善了 租金水電減半
陳先生一家三口原本住在深水埗一幢唐樓的劏房單位內,上落都需要爬7層樓梯。他們窩居的劏房單位面積很小,只有一間房,廳中擺放一張大床,每月租金加水電費超過10,000元。即使努力賺錢,大部分收入都花費在租金上。「未住過劏房的人,不會明白提心吊膽擔心劏房天台漏水、石屎剝落是怎樣的滋味。」最令他無法忍受的是衞生環境欠佳,「那時女兒只有幾歲大,每次看到老鼠通屋跑都很害怕。」
他們一家申請公屋超過3年,上樓遙遙無期,為盡快改善生活,他去年於是申請入住位於長沙灣的過渡性房屋,整個家庭也豁然開朗,他形容目前住所既安靜又安全,讚不絕口,「小朋友玩的地方會被圍欄圍住,其他人不能進入,不用擔心安全。」
過渡性房屋的經營機構亦非常注重衞生,經常打掃、叮囑住戶及時丟垃圾等,平時機構在節假日亦會舉辦派對,鄰里關係變得和睦,不時亦可以報名參加才藝班等,「住得很開心!」一家人身心舒適之餘,經濟壓力也大減,現在居住的單位比之前的劏房面積大約四分之一,「多了一間房間,每月租金約5,300元,水電費1,500元左右,空間大了,交的租金加水電費比之前減四五成。」
劉女士全家身心大改善
劉女士之前與兩名女兒及丈夫居住在約150方呎的大開間,廚廁分開,單位內空間狹小,只夠放一張碌架床,丈夫睡上格,她與兩名女兒睡下格。立錐之地令人難以轉身,劉女士描述:「當時晚晚不敢翻身,擔心壓到兩個女兒,包括出生沒多久的小女兒,因此睡眠不足,質量也差。」
這等環境下成長,就像植物屈身在狹小的盆內無法伸展盤根,其長女之前只能趴在飯枱上寫功課,久而久之,長女經常說背部不舒服,經醫生檢查發現其腰骨出現彎曲,令劉女士擔心不已。
為了讓女兒健康成長,他們一家申請入住一個兩房一廳的過渡性房屋單位,約380方呎,長女更擁有獨立的一間房,並且有書枱及可以調校高低的凳子,「已經好久沒聽到大女兒說腰骨不舒服,一個人在房間亦不會被細妹打擾,現在她做功課效率都好快。」劉女士的初生女兒亦擁有自己的嬰兒床,因此自己睡眠狀況好了很多。
一家人目前的租金及水電費總開支與之前住劏房時相若,但生活的質量卻大大提升,「一家人的精神、身體狀態與之前截然不同。」她形容政府推出的過渡性房屋政策是良政,幫助住劏房的人,換一個更好的居住環境。劉女士申請公屋已經7年,近期已經見了主任,差不多可以上樓,她形容自己什麼都不需要擔心,心情非常愉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