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辑:张溪冉
储能作为新能源领域崛起的新星,已吸引国内众多不同领域的企业进军。
同时,今年国内储能价格持续内卷严重,储能领域头部企业纷纷加速出海寻找破局之路,因此今年也被不少厂商称为“出海元年”。今年1月以来,已经不断有行业内优秀企业与海外公司展开合作。
但是,如今的储能市场,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都存在着很多不稳定因素,中国储能企业承受着来自两边的挑战。
国内外市场均存在变数
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项目中标均价整体走低。具体到不同时长的储能系统,1小时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为1.08元/Wh,2小时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为0.651元/Wh,4小时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为0.554元/Wh。
各家储能企业也打起了激烈的价格战,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甚至低于成本,储能电芯的平均价格已经从2023年初的0.9元/Wh下降至目前的0.3元/Wh左右。
对此,工信部正在公开征求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将对行业进行规范化。
内卷何时休?储能价格何时见底?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因此许多企业选择出海,主动寻求更多出路。但美欧贸易保护仍然存在,中国储能企业出海门槛被不断抬高的同时,也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中小企业出海还有哪些机会
今年以来,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比亚迪、兰钧新能源、海辰储能、国轩高科、华为数字能源、南都电源、楚能新能源、天合储能、阿特斯、晶科能源等企业,接连拿下多个来自海外的储能订单,储能出海的情绪不断高涨。
有观点认为,大规模的储能企业出海,正在挤压中小企业的出海空间。事实是否如此?这些企业出海,还有哪些机会?
从订单来源看,除了较为成熟的欧美市场外,中东、南美、日本、澳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且这些地区的储能需求分散,订单规模虽小但数量大,恰好符合中小储能企业出海的需求。
近几年来,东南亚是全球经济增长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已经逐步开始向东南亚地区转移。且这些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风能密度较高,在这两个领域有无限的潜力。
且东南亚地区工商业和居民储能需求大,大部分地区电力基础设施脆弱,容易遇到大规模停电,且该地区对价格敏感,追求性价比成为特点。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东南亚户储市场规模不输欧美地区,但这笔生意却很难获得同等的高利润率。
不出海就出局?
“不出海就出局”这样一句话,让许多企业感到压力倍增。
出海之路固然诱人,却也有着更多的困难。所有企业一股脑儿全部选择出海,也不是合适的选择。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层层设限”,本身就提高了出海的门槛,这些都将对我国国内企业的出口利润和市场竞争力产生影响。如果再将“内卷”带到出海市场,也将带来更为不好的影响。
举例来说,如果将“价格内卷”带到出海,以低价去海外竞标,不给海外项目留可观的利润空间,就会导致容错率极低,进而影响项目进程,反而提高了所有企业出海的门槛,不利于企业发展。
“不出海就出局”这句话本身就是伪命题。如何打好差异化路线,注重自身发展,才是诸多企业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