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今为何会陷入如此困境?光大银行能否在重重挑战中迎来曙光?

光大银行,这家曾经在金融界熠熠生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今却如同陷入了一片迷雾之中,前行之路显得异常艰难。2024年,对于光大银行而言,无是充满挑战与困境的一年。从原董事长唐双宁因“雅腐”被“双开”并提起公诉,到银行年内累计收到超过80张罚单、罚款总额高达2600万元,光大银行的每一步都似乎踏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而管理层如走马灯般频繁更迭,尤其是行长一职五年五换的戏剧性变化,让光大银行如同一位身陷泥潭的巨人,每一步都显得异常沉重。陷入业绩低迷、内控失序、高层动荡的困境之中的光大银行,能否在迷雾中找到前行的方向,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

业绩下滑,风光不再


光大银行,这个成立于1992年,先后于2010年、2013年在上交所、港交所挂牌上市的金融巨擘,曾以其全牌照优势、财富管理业务的独到之处,在金融界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光大银行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从数据上看,光大银行的业绩下滑趋势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2024年三季报显示,该行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23.99亿元,同比下降了8.76%。这已经是光大银行连续第八个业绩披露点出现同比下滑。曾经那个营收过千亿、净利润稳步增长的银行,如今却陷入了营收和净利润双降的尴尬境地。

更令人担忧的是,光大银行的增长动能似乎已经枯竭。自2019年以来,该行的营业收入增速就像坐上了滑梯,一路下滑。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速竟然跌到了-8.76%,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倒数第二。这样的成绩,无疑让光大银行在同业中颜面尽失。

净利润方面,光大银行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今年前三季度,该行实现归母净利润384.14亿元,同比增长1.92%。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还在增长,但增速却远低于市场预期,也远低于光大银行历史上的水平。这样的盈利能力,让人不禁为光大银行的未来捏一把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究其原因,光大银行的业绩下滑主要受到了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减少的双重打击。今年前三季度,该行的利息净收入为725.90亿元,同比下降了11.03%;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更是惨淡,仅为151.72亿元,同比下降了20.56%。这两大主营业务的萎靡不振,直接拖累了光大银行的整体业绩。

与此同时,光大银行的净息差也在快速下滑。今年前三季度,该行的净息差仅为1.47%,相比2019年的2.31%下降了0.84个百分点。净息差的缩窄不仅削弱了光大银行的盈利能力,也限制了其未来的增长空间。在存款成本上升、贷款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光大银行如何保持合理的净息差水平,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内控失序,风险四伏


如果说业绩下滑是光大银行的外在表现,那么风险管理的形同虚设则是其内在的致命伤。作为一家银行,风险管理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然而光大银行在这方面却表现得令人堪忧。

截至2024年9月末,光大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485.22亿元,比上年末还增加了10.46亿元;拨备覆盖率也下降至170.73%,比上年末低了10.54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无一不在揭示着光大银行资产质量面临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均有所上升,显示出光大银行在这些行业上的风险暴露较大,一旦这些行业出现波动,光大银行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更令人担忧的是,光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尽管近年来光大银行一直在努力加强资产质量管理,但其不良贷款率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截至2024年9月末,光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25%,与上年末持平,这一水平在上市银行中并不低,甚至可以说是偏高。这不禁让人对光大银行的资产质量产生了严重的质疑。

除了不良贷款率的问题,光大银行的逾期贷款也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上半年,光大银行的逾期贷款同比增长了16.43%至858.24亿元,逾期贷款率也明显高于整体不良率。这一数据表明,光大银行的资产质量可能正在进一步恶化,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在贷款业务方面,光大银行的违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2024年光大银行因贷款业务违规被罚的金额和次数均位居前列。从贷前调查不尽职、贷款资金支付管理不合规,到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光大银行在信贷管理全链条上都存在合规隐患。这些问题不仅导致了银行资金的损失,更严重损害了光大银行的声誉和客户信任度。

高管更迭,决策动荡


光大银行业绩暗淡的更深层次原因,或许与“光大系”腐败现象的滋生不无关系。近年来,“光大系”内的腐败案件频发,从原董事长唐双宁的“雅腐”事件,到光大控股原党委书记、行政总裁陈爽等人的落马,再到光大银行原党委副书记、副行长张华宇等人的违纪违法行为,这些“大老虎”的倒下,无疑对光大银行的经营和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大银行业绩暗淡、内控失序的背后,是高管层的频繁变动。自2017年唐双宁离任光大银行董事长以来,该行行长几乎一年一换,这种情况持续了整整五年。这种高管的频繁更迭,不仅影响了银行的经营决策稳定性和连续性,更对员工的士气和客户的信任度造成了严重打击。

想象一下,一个银行的行长就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银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布局、风险管理等方方面面怎能不受到影响?更何况,这种频繁的高管变动还可能引发内部派系斗争和权力争夺,导致银行陷入内耗和混乱之中。

王志恒作为光大银行近年来任职时间最长的行长,从2022年12月任职至2024年中下旬,然而在其任职期间,光大银行的业绩并未出现明显的好转。2022年,光大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0.7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降至3.21%;2023年,光大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92%,归母净利润同比降幅更是高达8.96%。

今年前三季度,光大银行营业收入同比降幅继续扩大至8.76%,尽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2%,但这主要是通过压降信用减值损失实现的,并非真正的盈利能力提升。

高管的频繁更迭不仅导致了经营决策的不稳定,还可能引发内部派系斗争和权力争夺。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往往难以集中精力发展业务和提升服务质量,反而可能陷入内耗和混乱之中。

这种氛围对于光大银行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它让银行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也让员工和客户对银行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担忧。

光大银行,这位曾经的金融界明星,如今却仿佛迷失在了迷雾之中。业绩下滑、风险管理失控、高层动荡……一系列问题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光大银行的前进步伐。然而,迷雾之中,是否还藏着一丝曙光呢?

新任董事长吴利军的上任,无疑给光大银行带来了一丝希望。然而,这位新任董事长与行长共担风雨的一年间,光大银行的业绩表现仍然不见好转。这不禁让人们开始思考:光大银行能否在困境中重振旗鼓?能否实现业绩的稳步增长?

金沙酒业,换汤不换药

西安银行,为何会出现“倒贴”风波

不再闪现,马云真的“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