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狂奔21年的瓶颈期,也是中信银行阶段性收缩期。
2003年,中信信用卡的起点。中信发出了第一张信用卡,也是这一年,中信白金卡发卡量迅速成为全国第一,展示了强大的高净值用户基础。
从0到1000万,中信银行用了7年,而从1000万到1亿,用了10年。到2021年,中信信用卡发卡量突破1亿张,成为五大行之下的王者。
这一年,中信银行顺势喊出“零售第一战略”的口号,试图效仿招商银行,把零售业务做成中信银行的增长引擎。
然而,这三年没有成为中信银行的新起点,反而是2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瓶颈。
#1
贷款余额三连降
零售第一战略正在渐行渐远。
去年,中信银行首次出现了营收下滑。其中,四个季度有三个季度同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是零售银行业务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2023年,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收入864.2亿元,同比增长2.1%。零售银行业务占营收比重达到了42%。
然而今年,这项业务急转直下,上半年,零售银行业务收入434.6亿,同比下滑1.2%,占比降到40%以下。
信用卡业务的低迷是个值得重视的信号。在信用卡的发放上,中信银行保持着持续增长,几乎是一条平滑向上的曲线。但是在营收、交易量、贷款余额等关键指标上,几乎都呈现下滑状态。
信用卡贷款余额首次出现连续三个季度下滑。
今年一季度末,贷款余额5101.2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11.34亿元,下降2.14%。二季度末,余额进一步将至5040.91亿元,较一季度末较少60亿元。三季度末,更是直接跌破5000亿,降至4985.2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27.36 亿元,下降4.36%,环比又减少了56亿元。
贷款余额代表的是借贷规模的变化,这项数据出现连续三个季度下滑,说明中信信用卡业务出现了规模收缩。
与此同时,中信信用卡的交易量呈现下降趋势。2021年至2023年,中信银行信用卡交易量分别为27801.35亿元、27922.63亿元、27159.95亿元,交易量的增速分别为14.05%、0.44%、-2.73%。
今年上半年,中信信用卡交易量为12410.72 亿元,同比大幅下滑8.44%,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上半年,交易量已经下滑2.03%,参考去年全年下滑幅度高于上半年,这意味着中信信用卡的交易量,已经连续三个半年度萎缩。
规模萎缩的同时,交易活跃度也在萎缩。这最终导致了中信信用卡营收的下滑。
2023年,中信银行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594.21亿元,同比下降0.67%。今年上半年,信用卡业务收入286.77 亿元,同比下降3.37%。
事实上,从2020年开始,中信信用卡营收就已经开始降速,大概率连续三年无法回到600亿营收,增长陷入瓶颈。
由此可以看出,中信的信用卡业务处于规模萎缩、交易活跃度下降、营收减少的三重下滑状态,压力巨大。
中信信用卡面临的问题在其他企业也有发生,比如市值、营收规模相近的兴业银行,2023年信用卡贷款余额为4016.33亿元,较上年降幅达到11.29%。但是,中信信用卡的苦恼不只是业绩问题。
#2
不良率连升3年
2021-2023年,中信信用卡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持续增长。
截至2024年9月末,中信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659.81亿元,按照目前的规模,信用卡业务的不良余额已经超过20%。2021-2023年,中信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96.5亿元、105.2亿元、131.98亿元,不良率分别为1.83%、2.06%、2.53%,余额增加了35.5亿,不良率增加0.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末,不良率进一步增加至2.57%,持续增加。
对比兴业银行,其信用卡的不良率在2022年达到高峰4.01%,但到今年上半年已经降到3.88%。比中信银行规模更大的招商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则一直处于低位,最近三年分别为1.65%、1.77%、1.75%,上半年为1.78%。中信信用卡的不良率指标一直在变差。
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收到了监管部门下发的两张罚单。
2024年6月28日,金融监管总局深圳监管局披露,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被罚款50万元,处罚原因为监测策略存在缺漏,刷卡资金流入非消费领域,处罚决定日期为2024年6月19日。
2024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浙江监管局对中信银行杭州信用卡分中心处罚30万元,处罚原因为:信用卡资金用途管控不力,现金分期资金实际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未有效识别信用卡套现行为。
由此可见,中信信用卡在风险管理上需要强化。在财报中,中信提到了风险管控,核心是两点:“控新”与“清旧”。
控新方面,今年,中信银行先后停发了13款信用卡,9月1日起,中信银行将停止发行“中信银行锦江WeHotel联名信用卡”,9月15日起,停止发行12款中信银行信用卡产品,其中绝大部分是联名的信用卡。这些联名信用卡往往量大且同质化严重,大量拉新后,服务跟不上,从这部分开始控制发卡是正常选择。
而清旧是加快推动风险化解处置,这方面,中信银行难免会面临暴力催收等投诉。2023年,中信银行共接收监管转办投诉23305笔,同比下降2.33%。其中,涉及信用卡的投诉占比达71.17%。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目前有21742相关投诉,不少都涉及信用卡逾期后,暴力催收、电话骚扰等问题。
严控风险,提高资产质量更多是为了平台的稳健考量。事实上,中信银行正在进入一个收缩期。
#3
13年首次分红
信用卡已经进入存量竞争状态,“开源节流”是普遍选择。
今年11月,中信银行将旗下多款信用卡的交易权益规则进行调整,比如2024年11月1日起,中信银联i白金信用卡“白金专属36+1新生活”获取交易权益点除要求满足每月交易金额外,还新增了其中银联渠道交易金额的限制;2025年1月1日起,中信银行悦卡每月奖励积分的上限由“客户固定额度的8倍”调整为“客户固定额度的8倍,且最高不超过20万积分”。
这一系列调整,增加了获得权益的限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开支。但这势必会对中信信用卡吸引力带来影响。考虑到目前信用卡所处的状态,中信零售第一的战略可能需要暂时寻找其他支撑点来过渡。
中信的公司银行业务有明显增长,大概率还是接下来的第一大业务。
上半年收入470.3亿元,同比增长2.3%,依然保持第一大业务的地位。金融市场业务也取得不错的增长,163.7亿元营收同比增长11.8%。
零售第一战略出现了一定偏差,中信迫切需要修复预期。
今年下半年,中信银行通过了《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中期利润分配方案》。中信银行年中每10股派发现金股息1.847元,分红总额达98.73亿元,占2024年中期合并后归属于本行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29.20%。
公开信息显示,自中信银行2007年登陆A股以来,只在2011年有过一次年中分红。这是中信13年来的首次年中分红。
首次分红就选择年中分红,中信提升投资者信心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
信用卡业务规模、活跃度、营收下滑的大背景下,中信银行这个曾经的“白金卡之王”的确在战略乃至整体经营商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这是狂奔21年的瓶颈期,也是中信银行阶段性收缩期。保持稳健、平稳过渡,不失为理性的选择,只是零售第一战略的时间要不断推迟了。
来源:数读社
作者:卢梭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