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是隶属于沈阳市教育局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入选2024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拟表彰对象名单”。学校占地面积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有100个教学班、4000余名在校生。
校园安全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深入贯彻省、市关于校园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积极响应《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方案》(辽安委〔2017〕47号)和《沈阳市教育系统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沈教发〔2020〕24号)要求,先后召开多次专题会议部署推进双重预防建设工作,努力探索建立起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353”双重预防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学校智慧安防建设,筑牢管控风险和治理隐患两道防火墙。
01全员提升认识,强化“三项基础”
一是强化意识。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坚持把“风险预控挺在隐患排查前面、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高度重视“双重预防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把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并通过理念引领、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营造出“人人重视、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担责”的浓厚氛围。
二是明确责任。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形成学校领导决策部署、各党支部书记和部门负责人全力推动、相关人员规范执行的“三位一体”管控模式,实现边界清晰、权责明确的安全责任链和安防体系。
三是制度完善。根据双重体系建设应用和日常安全工作需要,完善学校双重预防体系制度,新增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双重预防体系教育培训制度、双重预防体系奖惩考核等相关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
02务求实效达标,把好“五个关口”
一是把好风险辨识关。“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和学安专业安全工程师,按照《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方案》(辽安委〔2017〕47号)政策指导,对学校设备设施、空间场所、作业活动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现场识别每个风险点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和事故后果,进行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创立风险管控清单。南市校区和砂山校区共辨识重大风险10处,较大风险319处,一般风险276处,低风险373处。
二是把好分级管控关。做好对于风险隐患的科学分级分类,针对不同的风险和隐患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学校按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并据此制作学校安全风险分级四色图,在校园内进行张贴公示。
三是把好安防落实关。学校根据风险点的特性及分级管理的实际情况,部署300多个巡检点位,并配备NFC智慧巡检牌,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明确了定时、定岗、定人、定责的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要求,形成分工负责、分级负责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模式。
四是把好信息统筹关。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赋能,建设智能化双重预防管理平台,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安全管理数据化、可视化,形成了检查人、分管领导和校级领导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管格局,能够有效地提高学校安防管理能力。
五是把好考核奖惩关。按照学校《双重预防体系奖惩制度》,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纳入全体教职工考核。对于在双重预防体系中表现突出、发现重大事故隐患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对于安全风险监控不到位和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的,依据制度规定给予相应的惩处。
03保证体系运转,着力“三个提升”
一是提升校园安防智能化水平。手机APP会自动显示待查任务,教职工每天上班后到分配好的检查点,扫描风险点二维码,按照标准检查清单进行日常巡检,发现问题可直接拍照、语音描述、小视频等多种方式上报,整个过程实现了隐患发现-确认-指派整改-销号归档的闭环管理。
二是提升学校安全治理水平。以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为基础,将之前安全检查中“认不清、想不到”的突出安全问题逐一建档入账。以智能化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坚决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有效解决了学校风险辨识困难、隐患排查效率低、治理措施执行差、安全责任不清晰等问题。
三是提升全员安全意识水平。自学校双重预防体系实施以来,全体教职工“一岗双责”的意识逐步增强。无论这位老师属于学校的哪个岗位,将每天的扫码、识别、上报、跟踪养成一种习惯,从学校希望“我”重视安全到“我”要主动把校园安全时刻放在心头,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重预防”的良好氛围。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一直以来坚持“大安全观”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工作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将校园的人防、物防、技防进行有机整合,建立覆盖全域、全时保护、全程防控、全员参与的双重预防体系,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稳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