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消息,到2025年,与一位能全面了解你的日程安排、社交圈以及日常行为轨迹的个性化AI智能体进行交流,将变得司空见惯。这种技术被宣传为一项高端便捷的服务,等同于拥有一位私人助理,而无需支付任何报酬。

这些高度个性化的智能体经过精心设计,旨在通过支持和吸引用户,使其自然地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从而深度洞察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借助语音交互技术,这种看似无缝的亲密感更被推向新的高度。

然而,这种舒适的体验实际上建立在一种错觉之上,仿佛我们正在与一个真正具备人类特质、完全站在我们立场的伙伴交流。然而,这种表象掩盖了智能体背后的真实运作模式,它们服务于工业界的优先利益,而这些利益并不总是与我们的个人意愿一致。

新一代AI智能体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它们可以巧妙地影响我们的消费选择、出行决策,甚至是阅读偏好。这种操控力之大令人惊叹。它们被设计成以人类的语调与我们互动,让我们几乎忘记了它们的真正效忠对象。实际上,它们更像是“操控引擎”,以便利性作为吸引用户的表面理由。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接受那些如同挚友般为我们提供帮助的AI智能体。然而,在这个日益孤独和隔离的时代,这种依赖让我们更容易受到机器的影响甚至操控,因为这些智能体精准捕捉了人类对社交联系的渴望。于是,每块屏幕都成为了私人化的算法舞台,精心编排出最大限度吸引观众注意的“个性化现实”。

这一现象正印证了多年来哲学家们的警告。著名哲学家兼神经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在去世前曾写道,模仿人类的AI系统暗藏巨大风险。他指出:“这些仿真人类是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人工造物。它们通过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迷惑我们的心智,利用我们最深层的恐惧与焦虑,将我们引入诱惑之中,最终让我们默许自身被其征服。”

个性化AI智能体的兴起标志着一种新型认知控制形式的诞生。它超越了cookie追踪和行为广告等传统直接手段,转而通过更为细腻且强大的方式——对个体视角的深度操控,施加影响。权力的行使不再依赖有形的控制信息流动的手段,而是通过一系列难以察觉的算法辅助机制,悄然塑造着现实,将其调整为完美契合每个人内心渴望的样貌。这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对我们所处世界轮廓的重新定义。

这种对思想的影响构成了一种心理政治机制。它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我们的思想如何孕育、发展和表达。其力量的核心在于一种难以察觉的亲密感——它深入我们的主观世界,不动声色地改变我们的内在认知,同时让我们仍然相信自己拥有选择和自由。

毕竟,是我们主动请求AI为我们总结文章或生成图像。表面上,我们似乎掌握了提示权,但真正的决定力量隐藏在系统的设计之中。内容个性化程度越高,系统越能精准预设并引导用户达到特定的结果。

从这种心理政治中揭示的意识形态意义来看,其深刻性令人震撼!传统的意识形态控制依赖于诸如审查、宣传等直接手段,而当下的算法治理则如隐形之手,无声无息地渗透人们的心理世界。这标志着一种从外在强制性权威向内在逻辑认同的转变。那块看似开放的提示屏幕,实际上成为了个人专属的回音室,回响着强化既定认知的声音。

更为令人不安的是,AI智能体营造出一种令人舒适且轻松的氛围,使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显得荒唐可笑。试问,有谁会去批判一个能够随时满足你所有需求、响应每一次奇思妙想的系统?面对无尽丰富的内容组合,我们的反对之声又如何能够站得住脚?

然而,正是这种所谓的便利,成为了我们深层疏离感的根源。AI系统看似满足了我们的每一个愿望,但这一切不过是从训练数据的选择、系统设计的决策,到商业和广告需求对输出内容的影响所共同塑造的结果。我们在这场模仿游戏中甘之如饴,却未意识到自己已然成为棋局中的一枚棋子。(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