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人员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会人员合影

11月22—2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承办的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七届一次学术年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大会邀请了全国医学界和史学界领域的专家从中国古代医学史、近现代医学史、域外医学史、中医药文献与文化、医学教育与医家思想等多个领域探讨了医史学研究的新进展,搭建了跨学科高水平的医史学研究交流平台。

徐江雁主任委员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江雁主任委员致辞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主任委员徐江雁教授报告了2023—2024年度医史学分会的工作情况:一是重视党的建设;二是加强分会管理;三是增进会员服务;四是积极建言献策;五是推动学术研究;六是筹备学术年会。他提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积极筹备迎接中华医学会110周年系列活动,做好2025年学术年会筹备交接事宜等。

开拓研究新思路,促进学科教学、科研、科普协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开大学余新忠教授在题为“有生命的中医知识史”的大会报告中指出,生命史学是当今医疗史研究的趋向,也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实践路径。中医知识史研究建立在跨学科视野上,具有建构性、日常性、实践性、具象性、历史性等特征,是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视为一种社会的建构过程,并通过梳理这一过程探究知识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及其演变,在过程与情境中理解中医知识的生成及其意义,并反思其正当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中医药大学王家葵教授在题为“本草文献与王羲之法帖考释”的大会报告中以王羲之法帖为聚焦,释读了史料中易为人忽略的本草文献。王教授指出,本草虽然是小众学问,但药物是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在许多历史文化场景下都有出现,如书信的残章断简、法书真迹、石刻拓本。王教授就《蕲茶帖》等五帖有关石首鱼、鸬鹚粪、鹰嘴爪、石脾、独活等内容的考证,认为可能是后人根据《开宝本草》的记载而作伪;并结合历代本草文献考释了《狼毒帖》中狼毒品种与功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中医药大学杨东方教授在“日藏中医古籍的回流及利用”的报告中分享了在中医书籍古代东传背景下的日藏中医古籍回流历史。杨教授指出,现存最早的《难经》集注本《难经集注》是第一部回流的日藏中医古籍,其被收录于日人《佚存丛书》中,金山人钱熙祚辑刊《守山阁丛书》,将《难经集注》收入其中,标志着《难经集注》彻底回归中国。日藏中医古籍回流的第一个高峰在晚清时期,清末杨守敬东瀛访书带回大量中医古籍。回流的中医古籍在中国得到重视、利用,并焕发新的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中医药大学刘继刚教授在题为“医史文献学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与论证”的大会报告中分析了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在医史文献学科的申报立项情况。他指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选题、破题、综述、框架、前期成果等方面要根据评审要求科学选择题目、精心做好解题、凝练提取综述、合理布局框架、完善前期成果,并以中标标书为例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讲解。讲座理论性和实用性强,为与会人员今后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提供了指南。

▉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与域外医学史研究

平行会场一聚焦于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与域外医学史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程伟教授带来了“医学史家与他们的时代——富士川游与吴秀三”的精彩演讲,南京中医药大学文庠教授回顾与反思了现代中医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历史,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张卫研究员考察了民国时期生药基原研究的本土化与研究模式,北京协和医院李乃适教授以协和医院为例汇报了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与医学教育中的中外合作,北京大学甄橙教授讲授了“民国时期男护士研究”,南京大学闵凡祥教授对产褥热流行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欧美世界的历史开展了情境化探析。南京医科大学李沛霖教授、山西医科大学刘洋教授等数十名学者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学术汇报。

▉中国古代医学史与中医药文献研究

平行会场二聚焦于中国古代医学史与中医药文献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顾漫研究员带来了题为“中医脉学经典化历程概览”的汇报,福建中医药大学王尊旺教授分享了“明代医家祝永明墓志铭文本差异及其相关问题探析”,中国中医科学院于大猛研究员、江西中医药大学程佩副教授、海南医科大学余泱川副教授等14名学者分别带来了精彩演讲,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思考,又有缜密细致的微观切入,引人入胜。

本次会议得到了全国医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响应,大会共收到投稿146篇,参会学者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机构。

在“深耕医史沃土,奋力守正创新”的主题下,本次大会呈现了3个主要特征:一是研究主题多元,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拓宽,来稿主题既包括中国古代医学史料钩沉、中医药文献探赜索隐,也包括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与域外医学史研究、医学教育与医家思想研究等多个领域;二是医史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学者们运用新视角、新材料、新方法,打破了传统学术范式和观念知识的束缚,实现了医学史与知识史、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的交融与互动;三是研究队伍壮大,本次会议吸引了众多青年学者投稿与参会,各高校青年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已成为研究的中坚力量,为医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会议有效推动了医史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交流。未来医史学研究将继续紧跟时代步伐,守正创新,在各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加强深入交流,创造更多合作机会,产生更多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推进我国医史事业蓬勃发展。

(供稿: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 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