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邀请业内顶尖的领袖和大师

在协会官网开设「大师论道」个人主页

发出具有代表性、引领性、示范性的声音

进一步扩大行业影响力

树立学科信心

领略大师风采、体悟大师观点

掌握大师动态

持续推出大师作品和成果

更新最新动态

与年轻规划师直接对话交流的渠道

推动思想碰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磅推出第二位大师

崔功豪教授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中国城市规划终身成就者获得者

国家特许注册规划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师文章推荐

人本规划

本文节选自崔功豪著作《情系规划忆岁月》(2022)。

长期的工业化阶段中,在规划人员的思想中,是把城市主要作为一个经济体、经济中心、经济增长极的概念而进行规划的。因此,以经济为主、以物为主,发展规划(主要是经济产业规划)、物质性规划是规划的中心,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重产业、轻服务 ;人口规模计算以基本部门(为市外服务的生产部门)人口为主,而市内服务部门人口为非基本配套人口 ;生产(工业)用地多而效益低,居住用地少而质差 ;用地选择中以工业优先,生活居住仅作配套,只重视经济生产,忽视社会生活的情况比比皆是。固然,这可以理解为处于工业化时期国家发展的背景,或者必经的阶段。但是到了工业化后期乃至后工业化时期,部分地区和城市依然奉行这种规划思想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1980年代,国家城建总局邀请新加坡华人规划师孟大强来华,在他对湖北襄樊规划的指导中(我也参加了)就已经提出了“要关注人”“要把最好的土地留给生活用地”的意见。实际上,人本主义是城市研究的主要流派,是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要源泉。从早期的霍华德、格迪斯、《雅典宪章》到现代的芒福德、雅各布斯、萨森等都引领着西方城市研究与规划更多地关注人,关注社会。虽然,理念和实际还有差距,但是规划实践在关注人的进步方面还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 1960—1970 年代以来,“人本主义”理念重现,重新实现了“人”的核心地位的回归,“以人为本”成为规划的核心理念。特别是读到了美国著名规划师亨利·丘吉尔撰写的《城市即人民》一书的主题,及其再版后吴良镛先生在序中指出其重申“城市属于它的人民”这一基本思想时,我更感到这一理念强大的影响力,在国际规划界中“以人为本,宜居城市”成为共同的目标和追求。

我国也早在 21 世纪初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一些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有所体现。我们在1995 年温岭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中就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但久久未能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导。21 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的理念日益受到各界的理解和重视,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新型城镇化规划都传递了这个重要的信息。党的十九大更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的需求为目标”成为国家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

然而,城市规划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如何适应和响应这个人本时代的到来?为此,我提出了“人本规划”的基本观点。

我认为城市规划不仅是规划一个物质环境的城市,更是规划一个“以人为本”为主体的社会。为此,需要重新认识城市的价值 :①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不只是服务于经济、创造国内生产总值(GDP),更是服务于人,为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②城市不仅是建筑物、构筑物堆积起来冰冷的物质载体,更是人们集聚的公共场所和充满活力的空间 ;③城市不仅聚集了来自各地的人群,更是活跃而相互交融、充满思想火花的创新之源;④城市不仅是人类创造的最大奇迹,更是塑造人、教育人、改造人的文明容器。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人本规划的任务是构建四种满足人的需求的人居环境。①实现人的价值的发展环境。人是智慧动物,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人的价值随发展条件而改变。为此,城市应该创造人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和学习条件,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多种就业渠道。②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服务环境,提供满足多层次人群的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住房和活动空间,特别需要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需要,满足人们生活全时段需要(包括夜间)的设施和空间(包括节假日的活动空间)。③保障人的健康安全和生态安全环境,建设健康城市,保障人们追求优质空气、水、食品等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体系,保障居民顺畅安全出行,营造和谐安宁的社会安全环境,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④构建宜人尺度的空间环境。建设人性化城市,关注人性化维度。城市是人的感知空间,城市空间应符合人的尺度。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感受作为基本出发点,符合大众的感官特征和尺度需求,城市形态、格局、建筑层数、密度、道路广场的设计,都应满足人活动的需求,符合人性化的尺度。规划建设更多的人性化空间,建立覆盖城乡、服务便捷的社区生活圈,增加供人交流的场所空间(道路、广场、小游园、滨水空间)。

要做好人本规划,重视人本规划的基础工作。人本规划的基础之一是研究人。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对人的研究主要包括 :①预测人口规模,以人定地,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为此研究人口数量变化、年龄结构、人口增长率 ;②根据人口数量的各区分布,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总的来说,传统的城市规划着重于总量,把“人口”视为“同样”的人。人本规划对人的研究则需要深入研究人口的结构,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收入、职业、健康状况、民族,明确城市人口结构的总体特征和比例,大致划分人口阶层(按收入和职业、文化等)。由此,按不同结构、不同阶层人口分析其需求,从而配套不同档次的各种设施(从全市到全区)。张京祥教授在承担 21 世纪新一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专题研究时曾对南京人口的总体特征和不同层次的人口的需求作了深入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图)。人口结构的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更要着眼未来产业和科技影响下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本规划的基础之二是研究空间。城市是人工化的人地系统。人是空间的主人,空间因人的存在而有价值,城市空间的主角是人(市民)。因此,要从人的需求视角出发发现空间,认识空间,利用空间,塑造空间。从大的空间格局、空间结构,从成片的绿化,到边界零星空地、街道空间、滨河地带乃至历史空间都需要发掘、利用、改造,尤其要营造更多的为市民所共享的公共空间。

人本规划的基础之三是研究人的活动(流)。人的流动是人在城市活动中的最直接表现,人的通勤、公务、消费、旅游、休闲、交往等活动构成人与城市关系的方方面面,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标志。人流的频率、密度、地点、方向、时段、交集都是人的行为的时空关系的反映。大数据和移动通信技术为研究人的流动提供了及时、可靠、海量的证据。同时,对未来人流的预测也是规划的重要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人本视角下的南京城市发展动力研究” 资料来源:张京祥、于涛主持,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7年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也衷心希望通过支持大师声音,建立行业价值观,引领前沿,扶持青年,促进行业良性交流和健康发展。

想与大师直接对话吗?快来和大师对话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欢迎收藏大师个人主页:cuigonghao.cacp.org.cn

致 谢

感谢 崔功豪先生及其助手、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对本项工作的支持。

运营机构: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