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党内根据国内抗日局势召开了著名的洛川会议,会上通过了红军接受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编制的提案,朱老总任八路军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同时,八路军还得到了三个师的编制,分别是115师、120师和129师,每个师设正副两名师长。所以一共就有了6个师长级干部。
1955年在中南海进行军衔大授时,当初八路军编制下的六名师长有五个都晋升为元帅(林、聂、贺、刘、徐),可唯独年纪最小的萧克却连大将都不是,只得到了上将的军衔。
虽说上将军衔也不低了,可是萧克是什么资历?纵观其革命的半生里,也没有犯过什么大错,就连毛主席在军衔授予结束后都感慨道:“委屈你了,萧克同志!”
当初发生了什么事,到底为何会给出萧克上将这样的差别待遇呢?
一、萧克生平
萧克出生于1907,湖南嘉禾人,家境还算过得去,不算殷实倒也能保证温饱,父亲是清末秀才,老年代的读书人,在家庭的影响下,他自小熟读《四书》《五经》,教育改革之后,他又进入了当地的高等小学就读,开始逐渐改变过去的封建思想,接受革命的进步理念。
他的老师是“共学社”的成员,同时也是对幼年萧克影响最为深远的启蒙者,是他革命的领路人,在学习期间,他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同时跟随老师参与了几次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
1923年,他考入嘉禾县里知名的师范学校,期间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革命学友,之后,他怀抱着一腔热血考进国民党创办的军事宪兵学校,毕业后加入军队,开始了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活。
北伐战争时期,萧克几次出谋划策,帮助部队拿下了数场胜利,能文能武的萧克被叶挺看重,直接将其调到自己麾下的“铁军”之中,担任连队指导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之后他跟随军长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之后,他跟着毛主席一起上了井冈山,并从此一路直升,先后身为连长、营长以及参谋长、师长。
从萧克的生平来看,他的晋升之路相比其他人而言要更加顺利,这与他机敏的头脑以及指挥能力息息相关。
红军时期,萧克已经是独当一面的老革命了,在红军的前几次反“围剿”中,萧克作为中央红军的总指挥,为我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也和当时第四军的军长贺龙起了一些矛盾。
早在第一次反“围剿”的时候,贺龙就认为萧克的指挥有些死板,过于僵化,而萧克则是认为贺龙过度理想主义,不看齐实际,这是两人分歧的起点。
之后贺龙提出的几次作战都被萧克否决,更是引起对方的不满,两人都是一方英豪,自然对自己的提案充满信心,所以当贺龙被萧克当面驳回的时候,脸都气紫了。
长征期间,两人的矛盾更是激化到一个很高的程度,甚至在红军队伍里有着“萧、贺不是萧何”的笑闻,长征结束后,中央主要工作重心都集中在苏区的建设,结果两人又因为政治上的分歧发生过几次争吵。
当时毛主席都无奈地开起了玩笑:“你们俩真是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都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以后可得注意把你们分开用!”
但事实上,虽然二人争吵次数很多,但心里对对方还是很佩服的,贺龙曾对手下说:“别看萧愣子跟个倔驴一样,但是能力还是挺强的,要不我早打起来了。”
二、最小的师长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红军也接受了国民革命军的编号,改名为“八路军”,萧克担任120师的副师长,巧的是贺龙元帅是120师的师长,两人不是冤家不聚头,又在一起共事了。
或许毛主席心里也清楚二人只是各自的方针不同,但是革命目标和互相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想试着让两人“中和”一下。
萧、贺两人在120师的表现和红军时期反而不一样了,他们减少了争吵,或许是因为中间有关向应的调和,他们相处的模式变成了“你让我,我让你。”
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时候,萧克提出“稳定为主,保守发展,不宜声张。”而贺龙则认为120师的初期力量在三支部队里较弱,应当迅速积攒实力,征招兵力,免得之后“拖后腿”。
最终萧克还是退了一步,但表示即便要扩大部队也不能“什么人”都要,良莠不齐的部队反而存在过多隐患。
萧克的先见之明果真应验,国民党虽然表面上和我们合作,但时刻担心共产党扩张的速度,派出了很多特务进来,这些人在后面给120师造成了不小的问题。
从红军时期到建国前后,萧克都没有什么大错,为什么最终只给了一个上将军衔呢?这也是为何毛主席说“委屈你了”的原因。
三、委屈你了
建国后,党内就提出过要与国际接轨,给各将领们颁发功勋章并授予军衔,最初商定的是沿用苏联的将帅制度,毛主席为大元帅。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这件事也就暂时搁置了下来,直到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之后,党中央开会重提此事,大家一致决定采取苏联和朝鲜结合的军衔制度。
然后党内就开始对将领们的功绩和贡献进行整理上报,最终采取了军职对应军衔的方法,以此类推。
但授衔的消息刚一确定,党内的开国将军们就已经吵得热热闹闹了,军中曾一度掀起一阵“攀比”的邪风,其中大多数人不满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军衔却“低人一等”。
这类还好说,只是心中有些不满而已,还有少数将军追求名利地位,逐渐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理想和志愿,减少了军人天职的约束,不少人更是聚众滋事,用行动提出抗议。
这种不正之风已经影响到了军队严苛的制度,毛主席一度为此感到头疼,这种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一个人标榜,而萧克就成为了其中的牺牲者之一。
作为六位师长之一的萧克资历最浅,年龄最小,其实单单拿出能力或是对党的贡献,追封元帅是绰绰有余的,但比起其余几人,萧克有很长一段时间远离前线,被派到后方当军校副校长。
担任副校长的时候,萧克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失去了前线战场立功的机会也是事实,毛主席便找来萧克谈话,告知了军中的困境和压一压萧克军衔的想法。
萧克听完之后,稍微犹豫了一下便说道:“军衔只是一个外在形式,只要能继续为人民作贡献,我怎样都无所谓。”
随后又主动说道:“只是降到大将力度还是不够,现在不满的人大多都是上将以下的人群,我提议只给我授予一个中将军衔就好。”
毛主席自然不会同意,但还是再降了一级,成了上将,临末毛主席感叹道:“委屈你了,萧克同志!”
结语
萧克就这样和元帅军衔失之交臂,其他人看到就连萧克都只评上了上将,那些上将也都沾沾自喜不再多言,中将们自觉无法和萧克并肩,也都不敢说话了。
至于一些少将,自己的领导们都不再多言,他们又能怎么办呢?党中央在略微安抚,一场闹剧就这么平息下来。
热门跟贴